用情怀乡的杨天生
2017-10-15 杨天生官网

杨天生说,他是在兄长的引导下开始接触绘画。上世纪七十年代,漳州著名画家黄启根下乡到长泰县,在县文化馆带动了一批喜爱画画的年青人,杨天生也加入其中跟随启根习画,并于1984年考上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原以为就此可以走上习画之路,没想到接下来的经历却颇为曲折。

■ 白云涌翠图之三

杨天生:其实我本身是喜欢绘画专业,但是去的时候把我分配到陶瓷系,但陶瓷还好,因为很多有釉上彩需要花卉、花鸟、山水这种。 

■ 淡淡的乡思微微的风

毕业后,一心想留在漳州画画的杨天生却被分配到漳州玩具厂设计玩具。直到后来调到文化宫工作,才又开始了系统的习画。

■ 溪前秋光山乍暖

杨天生:通过几年的磨练,还有当时启根又已经调回漳州了,后面就经常跟他在一起又开始画画了。很快,92年就加入省美协。

■ 林涧深处

之后,杨天生从写意花鸟转向山水画,也开始画些商品画参加全国的各种博览会。走的地方越多,见识越广,就越觉得有必要回学校继续学习深造。2006年,杨天生考入中国美协第二届全脱产高研班学习一年。

■ 山高水长

杨天生:从开始讲用笔用墨,包括讲到一些很传统的东西。到那边学了大半年的时候,画出来进步是很大,脱胎换骨,但是当时画工笔的,青绿的这块比较少,到下半年我就转画青绿山水。一学就感觉蛮有趣的,很快就出成果,创作起来很多作品就能入展,这就增加了信心,2008年就加入了中国美协。

■ 溪山清居图

画山水,需要经常到名山大川去走走看看、写生采风。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天生更愿意把目光投向家乡的一山一水,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 依山傍水润无眠

杨天生:这幅是画我们闽南这一带的古迹。因为表现秋天的景色,所以画得比较暖色调,有点紫红色的调子,包括用一些黄色跟紫色的对比色,整个色调画得比较朦胧。

■ 故园之秋

以生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既是大自然的造化,更得到艺术家的升华。大自然里的自然风光,在杨天生的笔下演绎成了最生动的景致。然而一幅作品的创作往往也要经历曲折的创作过程。

■ 闽山秀色

杨天生:比较煎熬的就是,我想一定要把这个画好,结果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往往就一直在失败,画完就一直在否定。

■ 退耕还林归牧

就是这样一个用心作画,用情怀乡的人,在艺术与人生的路上不断行走。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让杨天生有了满满的收获。

■  溪山呈露新如染

杨天生:人如果有追求精神上肯定也比较饱满。有时候特别是画一张大画确实是蛮辛苦,有时候画工笔画一个月才画一张,但这种创作可以把人静下来,专心去做一件事情。

■ 田园红土更宜人

杨天生的作品在追求一种境界、引导一种向往、理喻一种幽思,或清新氤氲着迷茫,或自然流连着恢宏,或雄浑跌宕着混沌,雅逸而淡定。多年的习画,杨天生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特有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 太行游记图

杨天生:工笔青绿山水,我们一直在追求在工笔的基础上,尽量让它有种写意的精神。我的表现一般相对来说会比较圆中带曲的这种,用色我是一般用得比较淡比较柔,古代画青绿山水以实青实绿为主,现在色彩也丰富了,用色我也追求光线的效果,光学的应用还有色彩的对比。

■ 云山叠翠泉水幽

优秀的绘画作品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孤芳自赏,而是让普通大众都能感受到作品的美感。杨天生在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的同时,更希望自己能创作出更多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 春色宜人绿水暖之一

杨天生:有时候我们都画得很平面像平面结构一样,但是里面都追求一些变化,包括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包括对色彩、对构图、形式上都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变化,比较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的要求。

■ 春色宜人绿水暖之二
果仅仅从绘画的元素上阐述杨天生的作品,未免单调牵强。有时,笔墨的铺陈过于夸张,有时雕琢的过程过于冗繁,理性的整合会充溢其间,让心灵的诉说成为永远。于是,调动水粉、水彩,磨漆画的画种特长,交糅合并成为雄浑的交响曲,便是杨氏绘画之所以感人肺腑的地方。画无定法,无法至法,境界的魔力源于心力的守恒。
(节选自:高鸿《褪色的家山与精神的构筑》)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