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而不乏气韵生动——新时代文人画的艺术内涵初探
2018-03-20 陈裕亮
耐人寻味而不乏气韵生动——新时代文人画的艺术内涵初探
(参加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论文提纲)
文/陈裕亮

一、新时代文人画的时代背景
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个逐渐物质化和泛娱乐化的时代。东西文化交融、技术手段的创新,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对文人而言,这个时代也囿别于其他时代,它告别了千里一纸家书,告别了凿墙借光或挑灯夜读,也逐渐告别了纸质写作与阅读……电、设备、信号和网络基本上成了新时代文人的精神鸦片。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物质的满足,科技与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得文人无需汗牛充栋般地藏书翻阅,亦没有因洛阳纸贵而望书兴叹,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上网一搜,万事俱备。套用一句流行语,“有事找度娘”。这也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因为信息化的普及,使得文人要面对各种骚扰与诱惑,“春心”荡漾,无所适从。甚至在众多的抉择中,逐渐迷失自己,成为迷途羔羊。芙蓉姐、凤姐、干露露等等所谓的“网红”,似乎不断地压低着人的道德底线,可笑的是她们却因此名利双收。文人为此,常常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在这个生活泛娱乐化、审美偏向庸俗化的时代,文人是继续保持“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与执拗,还是积极融入娱乐的生活,与庸俗的舞台共舞呢?
在这个便捷与快速的节奏中,我们如何在和光同尘中继续保持闲庭信步的优雅,而不被当成怪人或神经质?如何创造出迎合、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品?……诸如上述种种,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我也迷茫过。面对困惑,带着思考,我也终于拿起了毛笔,开始了自己对新时代文人画的探索——与其怀着“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幻想,苦心婆口地对那些画家们云:如何提高审美,如何引领潮流;不如自己身行力践,这既表达新时代文人的心声,也留下了我对新时代文人画探索的痕迹,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时代文人画的定义
首先,就书画而言,笔者认为其“艺术的境界”,应该是“气韵生动”,而且“气韵”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的最终追求。
我们谈意境,其中的“境”往往是指客观生活中的真实,“意”是指艺术家情感想象的主观创造。而且一般优秀的艺术品还要求“境实”、“意真”,前者就是要符合客观的生活,后者是要求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符合客观必然的规定性。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意境交融,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得读者、观众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心会其意,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的精神熏陶。
谢赫理论中的“气韵生动”,起先主要是指人物和景物描写的生动。其中的“气”,作为人的生命力,偏重于生命力的阳刚、劲健、发展、进取的一面;“韵”也是指人的内在精神,它更偏重于生命力中阴柔、含蓄、智慧的一面。“气韵”合起来就是指整个人的精神气质。其“气韵生动”就是希望绘画传达出人物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智慧,就是说不单单要外形上像,还要求内在精神像,且充满生意。
渐渐地“气韵生动”发展到山水画中,如“质有而趋灵”,“以形媚道”之说,动物花鸟画也要求能画出像人一样的生命意味。乃至画中的笔墨也要求有气韵——“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为之韵。”
也就是说,从绘画的内容到绘画的技巧上,“气韵生动”都是其审美的金科玉律。
其次,现代性的呈现,就是要代表时代精神的觉醒。主要是指要“入古而出新”,即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面貌,也就是习近平主席的文艺思想中所指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两创”问题而言,文人画应当自求变革,要充分体现新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并与反映时代的脉搏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以追求气韵生动为最终目标的同时,立足于当下语境和时代精神的绘画,且这种绘画在追求诗书画兼容的文人特征,笔者将之定义为“新时代文人画”。

三、新时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首先,要具有文人画的诗书画兼容的特质,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绘画还要具有书写性,要把书写性的畅意表达融入作品的诗情画意中。
其次是构建视觉张力。画作要在泛娱乐化与审美庸俗化的现状吸引人们的关注,笔者以为,画面必须要有视觉张力。因为只有让人能一目了然而拉住他们仓促的步伐,在你的作品前驻足观赏,你才有机会通过画面感染他们。
至于如何构建视觉张力,笔者认为艺术家创作时的匠心(心念、意识等),即艺术活动中创造性的构思设计,尤其重要。这当中包括对生活素材的搜集、概括、提炼,以及对物象的位置经营,对作品主题的发掘、体现,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图样的选择,结构的安排,乃至形式的组合等等。
再者是画面的布局,艺术家在立意的同时就要思考如何布局的问题,即主体框架、画面内容的具体安排,以求完美地体现生活真实、时代风貌和主体意识。布局讲究透视和虚实,我们知道在中国画中一般是采用散点透视。而所谓的“实”,指的是笔墨的繁浓、厚重;“虚”就是笔墨的疏朗、简淡与留白,所以空白处也是妙境。一虚一实,犹如一宾一主,宾主的关系要处理得当,更不宜喧宾夺主。在中国画里,画面上的题跋、落款和钤印都要和布局上的虚实关系相结合,才能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也许有人会认为构建视觉张力,会不会出现匠心别运留下过多营造的痕迹,从而影响了作品的格调。笔者认为作品的格调主要体现为意境,视觉张力与意境是不矛盾的,甚至是相融的。有了视觉张力,如何把这种视觉张力营造成充满诗意的空间感,这个才是体现画家的才情、修养与艺术造诣。当然视觉张力并不等同于制作,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和不似之似依然可以拥有视觉张力。笔者反复强调的是要先入为主,意在笔先。先有观念,自然就有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并上升到审美。新时代的文人要像王阳明所说:欲破城中贼,先破心中贼。要破除各种窠臼,才能获得新生。
当然,作品还必须有真感情,所谓的真感情就是画家(绘者)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后,发出了对物象真挚的喟叹。这也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师造化,得心源”等基本的艺术指导思想。

四、结语
文人的精神必须是充分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时代的文人在新的语境,新的历史环境下要积极参与时代,反映时代,创造出一批入古出新的时代精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要以习近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艺思想为指导,为时代留下文艺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