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敦煌, 妙法莲华
2018-02-10 郑坤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阿弥陀佛》

《传法图》

《净地》

郑坤华

福建华安人,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唐秀玲重彩画精英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漳州市政协委员、传世艺宫签约画家、华安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禅意诗书画院理事、闽南工笔画院画家。
部分参展情况: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21世纪全国首届书画篆刻家作品展银奖(中国文联主办)、中国名人书画大展银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凯风和鸣”首届全国中青年花鸟画提名展优秀奖、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三圣图》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境》

"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阿弥陀佛》

"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阿弥陀佛》“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传法图》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净地》

色不异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体就是空, 本来就含有相对性。 不仅如此, 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 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 包含着"短命", 所以说"色即是空"。 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 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石窟梦幻》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然而看着郑坤华的画,你很自然就能读到一丝风雅、一股禅意、一份娴静、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没有丝毫做作。
《慈航普照》

"诸法"指世间一切法,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此处指五蕴诸法,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空相",指"真空实相"。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才会有种种执著,才会以五蕴为实有。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观心》

从根本的究极角度来看,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是相对,是依赖,它并非磐石不可动摇,所以才说"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
只为天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
——拾得
《反弹琵琶图》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妙法莲花》

"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梵文为Sadindriya。也称为"六情", 为"十二处"的"内六处","十八界"的"六根界"。"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众生由于外务,所以易于不知所归,因而真性蒙蔽,起惑造业,丧失本有佛性。
《净业祥和》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称为"六境",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即眼能视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有所触,意有所思所念。总之,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由于有污染性,所以又称为"六尘",因而"六境"又叫"六尘"。 "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造作种种业因,感受种种果报。
《引听法华》

佛告舍利弗说,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如果能够了解引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
《明心见性》

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敦煌鹤舞》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拈花一笑》

郑坤华的绘画基本功十分扎实,其笔墨功夫、造型基础,还有经营位置、晕染设色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非常突出,以至于他创作时总是信手拈来。他画得精且细,画风有着闽南工笔画的典型风格,甜而不腻,艳而不俗,清新而优美传统且现代。说他传统,是你看得到宋人的意韵;说他现代,是画中有现代画法的肌理,有着他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尤其是他的敦煌系列作品,宝相庄严、古朴典雅,威严中透露着祥和。无论是菩萨、法师,还是仙鹤、祥云、莲花座,线条细腻流畅,色彩绚烂热烈,画面温熙纯净,观之使人涤荡心灵,自觉内心平静安和,体味佛法无边。
《莲花境》

《大智度论》说:"涅盘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两种:一有余涅盘;二无余涅盘。爱等诸烦断,是有余涅盘;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盘。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有余涅盘;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盘。
坐亦禅,行亦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论道图》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辩经图》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十方三世"意。十方,谓东南西北四方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三世"的"世"者,有"迁流"、"有为"之义。用于因果轮回,它也指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即: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现世、现生、中际),未来(来世、来生、后际)的总称。
《说法图》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祥瑞图条屏之一》

《祥瑞图条屏之二》

《祥瑞图条屏之三》

《祥瑞图条屏之四》

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这里说佛陀以慈悲心说显密法,以法味熏习一切众生,愿他们如同佛一样也得正觉,在潜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另一方面,又因甚深般若的道理难以显明说尽,唯有密证一途,所以称作"咒"。咒,已经有"神"的意义。"大明咒",谓其能破长夜痴暗,照彻一切皆空,无所遮蔽,如同日光照世,"无上咒",指世间出世间无有一处超过此法门,若依此法门修行,便能证得"无上"的佛果;"无等等咒",说没有一法能与般若相等,般若法是佛的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无等等的途径。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无牵无挂,不但明心见性,并可以径此证佛果,尽除一切众生所受的苦厄灾难。所以说,般若法门"真实不虚"。
汉 译【依般若得渡去吧,依般若得渡去吧!渡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急速的来成就无上佛菩提】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