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我抄写过何止百遍,因为我太喜欢杜诗了。听说要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我十分激动。一上车,那栖息在我记忆之巢的杜甫名篇,好像一只只仙鹤飘然而起,扑打着雪白的羽翼,在我心灵的空谷间往返翺翔……汽车在草堂前的浣花溪旁停下,我的心里发出由衷的感叹:小溪啊小溪,我早就从老杜的草堂诗中认识你了。"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圹幽"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这些水灵灵的诗篇,仿佛都曾在你的流水中浸润过,至今仍能让人们感觉到闪耀在那上面的粼粼波光。你这曾为老杜如此醉心的小溪,竟然因诗人那许多不朽的诗篇,而在千百万读者心田里涓涓不息,世代相传,已有一千多年了。可惜的是,在草堂周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那几户野老人家的踪影。
往事越千年,草堂几经扩建,如今已焕然一新,庭台楼阁,四时花木,都无所不备。庭园植松、梅、菊、竹,到处丛生着蔷薇、杜鹃、万年青。那红艳艳的是秋海棠;那黄澄澄的是六月雪;那好像无数烛台似的,不就是芬芳扑鼻的玉兰花吗?更遗憾的是,杜诗中的许多昔时景物却已荡然无存。花径、水榭、柴门、水槛……这些曾在草堂诗中的卷帙里反复出现过的景色,如今也已面目全非,且不再有"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的景致了。而我还不忍息心,总是希望从这几历沧桑的地方,寻找出哪怕仅仅是一丁点儿的历史陈迹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这里修建茅屋居住,取名"成都草堂"。诗人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篇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堂成》《江诗》《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这些诗大大地丰富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宝库。来到草堂浏览一遍,人们就可以从那丰富多采的陈列中得知"诗圣"生涯的大略,以及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的份量了。然而,我并不甘心仅止于此。我还想顺着众多草堂诗的袅袅余音,在此追寻和捉摸那逝去时光的留痕。"北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呵,对了!当年的草堂,就在浣花溪畔这北部,面江的地方,为一株生长了二百余年,浓荫如伞的楠树所覆盖。然而,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再也无从探寻它的影迹了。今天,面对这秀美的草堂,我只能粗略地臆测,这草堂一带当日的颜色。
我想,草堂也曾有过美,也许只能说是一种苍凉的美,一种残缺的美吧?"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那时候,四野萧疏,使这一马平川的荒郊更觉辽阔。地远天长,教那逶迤而流的江水也显得迟滞了。成都市况繁华,而这里只有两三冷落人家。这是野草离离的穷乡僻壤,难怪老杜说连衣裳也懒得穿了。可以想像,结庐在这样荒野之间,对老杜是迫不得已的,穷困的老诗人不但建茅房的费用要仰仗于人,而且连平日的生活也常常朝不保夕,靠的是"故人分禄米,邻舍与园蔬"。这样时间一久,那些能给他以援助的故人,也渐渐把他忘了,所以,他只好哀叹:"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可见他当时的生活家境的困厄。不但如此,他还常常为风灾、水灾所苦,弄得狼狈不堪。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曾十分生动地叙述了诗人自己可悲的处境。不过,老杜毕竟是老杜,自己如此困厄而忧伤的境遇中,他还念念不忘苦难的人民,在破败的茅屋里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浩歌来,而且衷心地表达自己这样的愿望:如果这样的一天终于到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杜的伟大,因他这份高尚的情怀而益添光彩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学术界曾经出现过,杜甫是大地主、农奴主、庄园主之说,有的甚至说他那些诗篇是"无病呻吟"。这太令人费解了。于是,我偷偷的向旁边的导游提出这个问题,想听听她的意见。导游说,这个问题不是你一个人问过,对于杜甫的"阶级成份",古人也一定曾经喋喋不休地争论过,不信,随我到工部祠一看!"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走进祠里,可以看到两个形态截然不同的杜甫石雕像,一个瘦骨嶙峋,脸容憔悴;另一个脑满肥肠,容光焕发。看了两个像,我才明白导游说的意思了。原来,几百年前对于这位伟大诗人的理解,竟然也是如此对立的两派。
我想,那时候的"胖派"也许仅仅出于无知,想当然地,以为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大诗人,必定是个庞然大物,所以赋予他以大腹便便的贵族形象,这里面不独毫无低贬老杜之意,而且可以从中捉摸得出造像者,对诗人不无几分敬畏的心情。假使是我们现代的"胖派"则恰恰相反。不过,他们硬把"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杜子美说成是成都郊外别墅里,过着富翁生活的大腹贾,究竟为的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了。正当我在这里苦思冥想的时候,一声"上车了!"打断了我的思绪。上了车,往窗外一看,草堂没有了,它化作繁花似锦,风景秀美,游人如织的胜景。杜子美不在了,而他的诗魂活在山水之间,活在诗歌里,活在我怦怦跳动的心怀里……
作者简介:方文达,笔名闻达、宰真、方真。1950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1年 入选《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作品及艺术传略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墨彩大观》等十多部大型辞书。其小楷作品精致、古朴、淡雅,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