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西藏太行写生作品展
2017-12-14 陈金华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16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6日-12月30日

展览地点: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三道美术馆

--------------------------------------------

从美学高度谈写生
——写在厦大美术系西藏太行山写生展之前

童焱

站在感性的立场上看,生活如万花筒!

再现性艺术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创作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借每一次感受、发现和创新,促进艺术形态的变化,增进艺术世界的繁荣,让大家在欣赏艺术之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

而表现性艺术家的任务,则是通过创作来展示生活本体的真实性。艺术家们靠直觉,不断地透视生活本身,借抽象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示自我发现和还原生活的真实性,在更新大家的审美观念的同时,也深化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比较而言,再现性艺术家的创作是围绕着如何模仿生活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创造性活动,受外部对象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大。而表现性艺术家的创作是围绕这如何表现生活概念本身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创造性活动,它的开展受创作者的内心直觉感受和艺术自律形式的影响大。这是两个不同的创作系统,虽然后者在今天的潮流发展中占据上风,但它们之间的对立性在艺术文化的发展现实中依然显著。

事实上,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再现,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再现性具象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含有抽象表现性因素,反之亦然。再现性具象艺术与表现性抽象艺术风格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的形式表现语言,而是在于它们的审美思想观念,在于走在两种不同创造道路上的艺术家对于生活的主题不同理解和呈现。前者偏于外在的现象形式,后者则偏于内在的本质内容。鉴于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的不可分,所以,他们的实际创作成果——艺术作品,又都是以各自不同形象——具象形态或抽象形态——展示了各自认为的是真实的生活整体。

所以,站在美学的高度看,我们无法确定哪一条艺术创作路线可以代表艺术家们在现实发展中的正确选择和方向,我们只能说,艺术创作活动是自由的,艺术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艺术创作之路。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艺术创作活动在其现实发展活动中,受潮流因素的影响十分显著。历史上,模仿说与表现说之间的对立和碰撞,在创作中的表现,就是具象风格和抽象风格之间的此起彼伏的转换与发展。某个阶段里,具象性艺术表现形式站上风,成为潮流的主宰,而过段时间,抽象性艺术表现形式又通过斗争,站在了时代艺术舞台表现的中央,引领了新一轮的艺术发展潮流运动发展。

一般人因为缺乏这样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思想,仅凭自己的感觉和狭隘的思想感情,就会误认为当下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代表了光明和未来,并且不遗余力的贬低,甚至打击其对立面,这样的思想和作风,显然是幼稚、可笑、片面和短视的。

针对这一思想状况和国内艺术界在创作表现上所体现出来的普遍浮躁的状态,厦门大学美术系利用学校给予的资金支持,连续两年以繁荣计划为名目,组织系里专业教师到婺源、西藏和太行山开展实地写生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还在实际感受当中,重新发现了生活,找到了素材,燃起了创作的热情,结合各自的于语言表现形式和技巧,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画出精彩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些是再现性的,有些是表现性的,有国画,也有西画,有写生性的小品,也有想象性的创作。把它们聚拢在一起,我们不仅能够发现系里老师们在艺术观念上的碰撞,也能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在语言技巧的表达和应用上的个性风采。通过开展这样的写生活动,同事间的感情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增进了,艺术上的交流拓展了,大家相互间的学习、理解的内容与程度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中国画论中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说法,西方文艺理论中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都承认艺术创作与生活体验感受的关系,都认为,若是离开了真情实感,艺术创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写生活动的开展,就其最为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就是在开掘艺术创作的源头,让艺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不流于形式,不陷入浮华。

希望厦大美术系的写生活动,在学校、学院和系领导的帮助支持下,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在促进交流,提高艺术创作品质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地引发大家对于高层次美学问题的思考,在认识、理解再现和表现问题后,坚定自己的立场,走自己的路,树立自己的风格,争取成为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艺术舞台上的一位有影响的大师。



张立平《太行薄雾》190x160cm 



袁敏《色拉寺的小喇嘛》 



关红实《太行乡音》



刘一菱《太行写生》



杨寒松《西藏布达拉宫》50X60cm



徐强《晌午的太行》100X80cm



李文绚《太行写生》



郑盛龙《秋》



何专连《太行之上 8》



连明生《西藏雪山印象》



方广智《山村秋色》



林春《辩经》 



蒋志强《梦醒》



吴荣华《太行秋景 之一》



王卫《太行写生之一》



林天喜《玉米地》38X48cm



陈金华《太行秋花》40X28cm



汤志义《太行秋色》120X100cm



吕璜《太行写生》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