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中女性主义元素的应用与思考
2017-12-03 余键

余键,汉族,中学就读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本科就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师从吴山明,刘国辉,尉暁榕,冯远诸导师。硕士师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唐勇力导师,工笔人物画专业。

1992年至今任教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陶瓷绘画中女性主义元素的应用与思考

文|余键(原文发表在《雕塑》杂志,本文稍作修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类的文化思想史仿佛就是一部男性的历史,艺术史更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无论东西方,女性总处于弱势地位,性别上偏见、歧视深深地根植于东西方文化之中。东方的传统思想赞扬女性“无才便是德”,这无疑是通过对女性价值的贬低,礼教伦理上所谓的规范来确立男性的权威;在西方《圣经•创世纪》中对女性是这样描述的,“上帝用从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从这样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在西方的思想中,女性似乎必须依附男性而存在,上帝是以男性的视角要求女性服从男性的统治和支配。在争取女性权利的过程中,西方女性运动从反对男权制开始,女权主义运动一直追寻着女性在社会中与男性相比较为平等的发展道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涌入中国,女性主义才逐渐在中国受到关注和发展。女性主义艺术也刚刚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往往很多时候艺术是推动一个时代观念的先驱,而我则经历着这一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各种思潮对我的冲击影响很大,对于一个崇尚女性自由,追求自我意识的先行者必然会与社会中一些既有的框架格格不入。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我并不是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在艺术的领域中,对女性主义的表达,我不愿让渡使用自己的语言、个性来表达艺术的自由。本文结合近期系列陶瓷雕塑创作——《花解语》,通过自身的创作经历,浅谈创作的感想,对陶瓷雕塑、女性的思考,如何构建女性的身份认同?

在艺术创作的历程里,我喜欢应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构造方式来叙述类似的主题。在早些年平面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将绘画当作做我的精神食粮,厦门大学研究艺术理论的朋友童焱老师形容我的绘画就是为了疗伤,或许他对我的绘画和艺术创作的看法是对的。痛苦、狰狞,狡猾,不安等的情绪多有在早期作品中表露。或许算是一种疗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安的意象也逐渐减轻,反而形成我个人的独特符号化意象,善于利用曲线和朦胧或是扭曲的形象委婉的表达一些潜藏在内深处的情感。

从平面绘画创作到立体陶瓷雕塑的创作转换过程中,依旧采用平面绘画的那般大量曲线的表现手法。因为瓷土的可塑性强,在塑造素胚的过程中,(加上“可以”)更加尽情畅快地塑造富有韵律感,流动性的线条。出于女性对线条敏锐的感知意识,利用线的艺术语言能够更鲜明地展现出雕塑这种三维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立体陶瓷雕塑相比于平面绘画作品,具有更直观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在创作的过程中,可融入更多的元素,从不同的视角观赏雕塑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意象和联想,更易直观表现更多层次,缓和平面绘画中刺激的冲突和碰撞,利于表现意象之间的融合,将多张平面绘画作品中女性主义元素融合于一件雕塑作品,通过模糊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突显神秘怪诞、梦幻浪漫的气氛,增添雕塑作品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1
当然创作的转变不单单只是在选择材质上的转变,更多时候是在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上的突破让我对艺术表现有新的探索,对生命更深层次的再思考。在陶瓷创作过程中,对我而言,像是在孕育一个未知的新生命,在塑造作品过程中,犹如温柔地抚摸幼小孩童的身体,体会瓷土的韧劲和呼吸,体验孩童柔嫩的肌肤。从这些触感上的转变,使我意识到陶瓷创作没有了像平面绘画创作过程中过于自由而迸发出太多有宣泄的意识成分,内心挣扎的成分也少了,这样的体验更是让我的心境得以平和,触发内心母性的情绪,暂且忘却世俗的种种不悦,收起了内心不安的火气,包容下更多东西。也正如林语堂在《理想中的女性》中说道:“女性的一切权利之中,最伟大的一项便是做母亲”,他甚至认为不结婚不生育的女性“永不能达到女性美丽的第二阶段”。与我而言,这可能也是瓷塑、造物给我带来的震撼,对我更深层的影响。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2
人类的发展和陶瓷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的传说,女娲造人是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体现,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了人类社会。制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标志,陶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至关重要,利用黏土烧制而成的不同器形,体现人类造物起源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社会学家纽曼将女性躯体隐喻成巨大容器,提出“女性=躯体=容器”这样的等式,在原始社会,由女性主导的社会中,纽曼将女性的子宫隐喻成孕育生命的一个容器,原始制陶都以容器的功能性而存在,大量出土的陶罐都包含了自然女性主义的元素,包括许多巨腹豪乳的妊娠期女性形象的陶器,都意味着人类起初对女性的崇拜,也正是人们在母系社会中对陶的情感以及陶土的可塑性赋予的灵性和生命力,陶制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之间有女性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3
出于对陶瓷的认识和喜爱,并且在福建较长的生活经历,萌生以德化的白瓷作为作品创作原材料。德化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是由于该土地上的瓷土软,可塑性,可烧制应用于人物佛像。在闽南这一宗教信仰浓郁的南方,此优质的瓷土自然也孕育大量技术精湛,出神入化的工艺人才纵然诞生了形神兼备,超凡脱俗的作品名流千古。德化白瓷滋润,晶莹剔透,追求似玉的温润感。细腻的瓷土烧制而成的人物具有高雅的肤皮,并可加以如脂似玉的胎釉美质。之所以采用德化的白瓷作为创作的材质,正是瓷土优质属性,以及对白瓷的想象,其材质宛如少女干净柔媚的身体,当双手触及,塑造瓷土之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赋予瓷雕母性般的造化。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4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对德化窑的评价:“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在宗教盛行的千年古镇德化,两者密切相关,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历来佛、道等香火不衰。因而人们的佛像的认知,以及对佛像人物的审美要求较高,形成德化陶瓷独特风格,造型柔美,线条流畅。在《花解语》系列作品中,将“观音”这一佛家形象融于作品中,观音的脸部具象得显现在花瓣的包裹之中,双目低垂,若有所思,构建出满怀慈悲,淡然静谧的神情。之所以应用观音形象的作为创作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其女性形象的特质,也是体现佛家的慈悲为怀,博爱众生的母性意识,也反映出我的创作态度,进而让我以一种更加平和的态度塑造作品,作品中也有一种母性的潜意识不自觉的呈现,也是我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5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我内心世界里住着一个个长不大的孩子,喜欢单纯自然,喜欢随心所欲的表达,尤为不喜欢矫揉造作的表现。在我的《花解语》的陶瓷创作中,我应用了我个人符号化较为明显的女性主义元素创作。其中与我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有关,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深,在这看似相去甚远两个的绘画语言体系,我却喜欢融合于一体,在我看来并不是意象或造型元素随意拼凑和堆砌,而是挖掘其根源所在,纲举目张,水到渠成。而这根源便是如神灵一般的内心呼唤,指引我表达我最真实的情感世界。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6
女性之花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我不愿夸大性别特征来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是极力追求用个人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来创作,直接表达心灵。正如美国花卉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用特写的镜头细致入微描绘花卉,展现了简洁,纯粹的精神世界。花,是我常用的创作元素,喜欢的表现意象,隐约有性、繁衍的意识,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女性的代表,对花的喜爱或许也是女性集体无意识的现象。虽不太在意花的品类,但喜欢花的安静,随性,自由,生长。时常幻想花与我的身体是相通的,心灵深处充满的各种变幻的可能,正如我陶瓷作品中花形象的伸展演变,也是为作品取名《花解语》,便有此意。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因而有母性繁衍,美好绽放,干枯衰萎。就是像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一切在这发芽,生命中有美好精彩的时刻绽放,一切也在这凋敝,宛如生命的轮回。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7
灵动之鱼
早在半坡时期的彩陶器物,便大量出现鱼的纹饰,鱼在原始时代象征女性生殖,繁衍的崇拜和母性意识。鱼是中国诗词歌赋中常借此抒情的意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常见表达的对象,正如闽南古民居众多雨漏设计就是应用了鱼的形象。鱼是具有灵性的象征意味,又如太极图的中间部分称作阴阳鱼,亦是生命的意象。《庄子·秋水》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在我看来,灵动,自由是鱼的生命体验。作品中,鱼没有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只是突出鱼的局部,与作品中其他意象相似,都有女性生命的含蓄表现,对自由和灵性的执意追求。作品中,鱼悠然地沉于水里若隐若现,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有些许相似之处,女性比较容易被感受的东西影响,有时候也显得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却有时常恐惧让人窥探过多而怕受伤害的敏感,又或者进一步引申,艺术家都会比较注重自己的感受对生活和创作的影响。鱼的灵动也恰似女性应对生活呈现的最好状态,在我想象中女性就像是作品中那只沉溺于水中的鱼。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8
迷幻之身
鱼和人身体一样,身体本身就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造物,身体是艺术家常用的创作元素,对于人,身体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对自身存在的观照与反思。我努力试图捕捉人身体上直接感性的部分,通过绘画或雕塑展现。墨西哥女性主义画家弗里达·卡罗更是直接地描绘自己的身体来作为创作题材因素来诉说自己的经历,表现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在《花解语》系列作品中,眼睛,扭动的身材,性器官等女性主义元素都有所体现,这也是我习惯性的意象表达。眼睛是人类自身渴望感知这个世界,并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的表情器官。很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安仿佛是被很多人被窥视或扭曲而形成,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或许是女性身体长久以来被男性污蔑滥用的结果,导致女性过于敏感进而隐藏自身,不愿甚至无法坦荡清晰地正视周围的环境,从而会让女性迷失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建构和身份认同的意识。同样,扭动的身躯,性器官都具有女性主义或是母性意识的隐喻,较为含蓄的表现,可能情爱的相惜不舍,可能欲望的缠绵不安,可能冲突的迷惘困惑,可能神秘的梦想幻象等等,而这期间最曼妙的便是其中的多义性。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9
生命之水
古人对水赋予崇高的精神境界,“上善若水”、“知者乐水”、“海纳百川”、“逝者如斯夫”等;史前出土大量的彩陶文物中出现涡纹的装饰纹样,在人类在没能掌握对水的控制,而产生对水的敬畏和崇拜,人类文明都是在江河流域起源,水孕育了生命,让人类命运得以延续;在曹雪芹的 《红楼梦》中,更是借宝玉之口说出:“女人是水作的骨肉”,强调女性主义意识。古人对水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向往,有敬畏,有包容,有柔情,有惋惜,甚至有繁衍,轮回的意识。而女性的情感世界中有与水及其相似的特性,让人常常将水和女性联系起来。作品不但表现出水本身流动性的曲线美,抓住元素的特点,并加以变形,将想表达的意象溶于其中,通过水的无形之意却有海纳百川、母爱一般的包容性,展现出作品带有幻想主义和神秘色彩的艺术形态。最让我思考的在于水的流动性和包容性,也正是水的流动性赋予其本身更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在生命的进程中,水的特质也映射了女性潜意识中时常显露无私大爱的母性情怀。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10
在我看来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素材取材于生活,提炼升华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必有情感融入其中。我的作品通过花,鱼,身体和水等女性主义元素构成了表达自我的情感,趣味,情调,观念。而正是敏锐的人则擅长于抓住生活中最让人陶醉的部分,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精神。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11
小结
 随年龄的增长,创作意象从平面绘画到陶瓷雕塑也发生转变,而若属于个人化和符号化意识较为强烈的女性主义元素只在架上绘画中表现,会显得有些局限性。而陶瓷雕塑令我感受到不一样艺术创作体验,一定程度上打破我个人艺术创作的局限性,也是我拓宽创作方式的结果。艺术创作于我如佛家的修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亦是我艺术的修行之道。从愤慨,汹涌的内心世界到懂得如何去平和看待女性,看待世界,到是女性对生命圆满的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生不断进取、精进的过程,对生命不断完整和修善的一个过程。

陶瓷雕塑 - 花解语系列 - 12
现如今,虽女性在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啊,但仍然存在观念上的许多问题。人类前行的路上,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实现。女性有其母爱的纯情伟大,同时也具有如水般柔弱的敏感情绪。在我的作品之中,希望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女性,探索女性特质在艺术作品的中表现,思考女性主义与艺术,与生命之间更深刻的方向。
青花系列

















陶板与瓷板高温色釉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