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平和·闽南日报】平和画坛不老松——记平和著名画家林汉民
2025-03-11 林汉民
林汉民正在画室作画

林汉民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画家,他也是书画界的一位老黄牛般的劳模,活跃画坛半个多世纪,年逾古稀还在创作大幅工笔画作与巨幅山水画作,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超越自己。

腊月时节走进林汉民“翰远斋”画室时看到,他正忙于创作准备参展的画作。和笔者谈起自己的书画生涯时,他说——这是源于本心的爱好,所以会坚持一辈子。自学成才的本土画家

1950年出生于平和县小溪镇岩坂村的画家林汉民,从小就爱上了画画。虽未受过正规培训,但他每天在阅读“大自然”这部大书,并对画画有着天赋异禀般的领悟力。童年乡村的生活,在心灵深处积累大量的鲜活素材,为他日后作画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他常捡起树枝或木炭,找个空地有模有样地作画起来。几年工夫,村庄四周的石壁和荒弃的院墙上,四处留下他的“画作”。
随着年纪增长,林汉民的画画天赋日益显现,上小学时,他已经可以信手拈来画出他想画的东西,并且画得像模像样。有次学校上美术课,老师让大家画几样花草,结果大家都画不出来,往后班上的美术课,同学们都找林汉民帮忙代画,林汉民很快脱颖而出成了学校的小画家。

1966年,学校停课,从农中辍学在家的林汉民,跟着舅舅学油漆。林汉民舅舅不仅是个出色的油漆画师,他还是个老师范生,画画功底了得,还颇有见识,带教外甥学艺格外用心。正是跟舅舅学油漆,让林汉民对色调对比、人物形态、线条勾勒、明暗变化、空间布局等这些基本美术范畴有了清晰而系统的认识,他从舅舅的油漆画中补上了宝贵的一堂美术课。

林汉民白天和舅舅学油漆,晚上就在家里画肖像,他最爱画的是伟人像,通过日以继夜的勤学苦练,短短两三年间,林汉民的画艺日益精进,成为闻名乡里的一名本土画家。

1977年初,林汉民应招成为平和县供销联社的员工,因其出色的画技很快成为单位得力的宣传助手,他除了为本单位完成各类宣传画作外,还常被借用到各单位当文艺宣传队员,成为最抢手的重要文艺骨干。


幽谷秋韵

摸索前行,缘遇诏安画派“二沈”倾心指点。

到供销社上班后,林汉民清楚自己还处在创作摸索阶段,远达不到那种随心所欲的创作自由,为此他愿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作画。

身居小县城的林汉民既无良师指导又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当时的他甚至连个学画的图谱都没有,刚好城关供销社有个废品收购站,一有空闲,林汉民就去那淘宝,几年间,他从那不起眼的废品收购站淘了几蛇皮袋的古书、字、画及各种图书封面回来,这些宝贝都成了林汉民习画的图谱。通过两三年的临摹与用心揣摩,林汉民还是摸到很多作画的门道。

1980年,经人引荐林汉民认识了平和一中美术老师朱元暹,朱元暹看过林汉民的画作后没有更多言语,他拿了10张宣纸给林汉民试笔。朱元暹老师的赠送可谓一份厚礼,之前他每天都用一管旧毛笔蘸水对着地板红砖学画,第一次用上宣纸的林汉民喜欢得不得了,他蘸上墨汁在宣纸上不断试画,经过多日摸索,他终于掌握了水墨的浓淡、皴染等变化运用。过后不久,恰逢平和知名画家黄士林串门,他看到墙上林汉民画的鱼活灵活现,便说:“你画的鱼会滑溜。”黄士林的话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林汉民的画作已更上层楼。

1982年,常给平和潮剧团作画的林汉民经该剧团杨清章引荐,专程到福州拜见诏安画派著名画家沈锡纯。沈锡纯曾在平和二中执教,林汉民的到来如见故人,看其写意画作觉得眼前一亮,直呼儿女前来一道观看,说:“你们看,汉民的画有前途。”那天,沈老爷子一高兴,铺开笔墨现场讲起作画的构图、笔墨运用及诸多技巧变化,有关绘画的专业要点无不精细指点。

从此,林汉民和沈锡纯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每逢林汉民到福州拜见,沈老爷子亦不吝笔墨,两人畅怀谈画。有次林汉民把新画作邮至福州向沈锡纯请教,沈锡纯看了一激动,马上在画作上题下:“汉民弟,一定要坚持作画,必有厚望!”并和自己的画作一并寄给林汉民。二人这样书画往来几十载从不间断。

获沈锡纯指点后,林汉民的书画创作获新突破。1983年10月林汉民国画《梅竹同春》入选福建省美协主办的中堂画展,这给林汉民增添了信心。1984年春,一直关注林汉民成长的沈锡纯,引荐在上海市工作的诏安画派另一重量级画家沈柔坚,并获其精心指点。在诏安画派“二沈”的倾心指导下,林汉民的美术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国画、写意获得全面突破提升,他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并进入绘画创作的另一自由阶段。

山村古屋

苦中作乐,八方游学。

获得诏安画派“二沈”指点后,林汉民踌躇满志地攀登在书画道路上。然而,此时的林汉民既是长兄又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生活需要他做主,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除了上班,林汉民每天都得抽空回家帮忙打点农活,耕地、插秧、割稻……家中的农活可没少干。

然而,一心寻求新突破的林汉民,不管多忙,他仍每天都争分夺秒地给自己挤时间。“我年轻时从不睡午觉,业余时间都用来作画。”

一到晚上,管好三个孩子读书、做作业后又接着作画。当时供销社的宿舍只有14平方米,除了父子四人的吃喝拉撒,空间所剩无几,但他还是在宿舍里给自己腾出一张1.2米×2.4米的画桌来,到晚上,父子四人勉强挤在一米多宽的长条沙发上过夜。林汉民每天都挑灯作画到半夜,实在困了,有时竟和衣在画桌上趴着睡着了。回顾过去,林汉民竟说那是一段累并快乐的日子。

为人谦和的林汉民在单位人缘特别好,当时供销社常有外出采购任务,每次外出他们都会拉上林汉民一块出差。林汉民乐得其所,他常用这出差的宝贵机会,落地一下榻便直奔各地书画馆、展览馆、博物馆去看书画。福州、杭州、广州、上海、北京……那几年,林汉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中城市,他饱览全国各地实力名家名作,在内心不断与各大流派画作默默碰撞,在八方游学中不断潜移默化地积累提升,他找到一条无形的书画之路摸索前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流派各种门类日益纷繁复杂,林汉民却不跟风,坚持国画与写意的传统路子,画荷、画竹都颇有声望,在全国各地参展中屡创佳绩。1999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中,林汉民的国画作品《秋池游乐图》入选并参展。2007年5月,福建省和漳州市及平和县三级文联和书协、美协在平和周碧初艺术馆共同举办“林汉民个人书画展”并大获成功。2010年8月,他所创国画《绿色家园》入选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锦绣海西——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林汉民完成了对自己的新超越。

绿色家园

花甲之年转攻工笔正当林汉民的中国画大放异彩时,年届花甲的他又选择了从工笔画再出发。

工笔画是一项更考验技法的“体力活”。好些画家一旦上了年纪,往往因视力和体能下降,转而从工笔追求山水写意居多。

林汉民逆流而上。2010年秋,执着的林汉民毅然去北京现代工笔画院学习工笔画一学期,并得到王天胜、祁恩进、方政和等名师的悉心指导。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进入工笔画领域的林汉民一下子别有洞天,近半个世纪的摸索积累,使得他很快融会贯通,领悟到工笔画笔法的精妙。特别是他长期农村劳动生活实践,使他对各种山水及花鸟与生活景物了然于胸,无需事先勾勒线条便可直接墨线下笔,他画起工笔画来得心应手。

绿色家园

花甲之年转攻工笔正当林汉民的中国画大放异彩时,年届花甲的他又选择了从工笔画再出发。

工笔画是一项更考验技法的“体力活”。好些画家一旦上了年纪,往往因视力和体能下降,转而从工笔追求山水写意居多。

林汉民逆流而上。2010年秋,执着的林汉民毅然去北京现代工笔画院学习工笔画一学期,并得到王天胜、祁恩进、方政和等名师的悉心指导。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进入工笔画领域的林汉民一下子别有洞天,近半个世纪的摸索积累,使得他很快融会贯通,领悟到工笔画笔法的精妙。特别是他长期农村劳动生活实践,使他对各种山水及花鸟与生活景物了然于胸,无需事先勾勒线条便可直接墨线下笔,他画起工笔画来得心应手。


海絲瓷韵

本文发表于3月10日《闽南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