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了,我们不急于进去。抬头看向大门上方那块额。
从款识看,这是据老画家黄稷堂所题斋名而制成的一块刷漆描绿木匾。《珏庐》两朵大字,笔意奔放,苍劲中道丽跃出。
“快进来,这里坐。”主人王少华热情邀请。这是一间装潢雅致的居室兼画室。惹眼的除了那些上墙的书画精品,更有置于书房的一张大画案。案上笔墨纸砚俱全,一本临帖用的《多宝塔碑》摊开着。
“临帖是做功课,每天都要写写。”王少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呵,这不就是“书画不分家”的表达嘛!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认为形似及骨气都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如此一忖度,我们眼前又晃出了黄稷堂题写的《珏庐》。
王少华到底是稷翁的入室弟子,传灯续脉,见解自是通达:“临帖是和古人对话,自我表现的东西不宜多。但创作时必须找到与客观事物的最佳契合点,以古为新,应物写意,自出机杼。”
丹凤眼、卧蚕眉,年已耳顺的王少华相貌清癯,笑容平和,举手投足间透着文士的儒雅。沏一壶茶,招待访客。品着茶中氤氲的香息,王少华打开话匣子,一段艺林掌故娓娓衔上旧时光……
师徒·缘分
九十九湾贯穿龙文,蜿蜒淌过湘桥、上苑等村居。家在上苑的王少华小时候身体羸弱,祖母总是请一位从公社卫生院下放到大队当赤脚医生的老中医给看病。听祖母讲,这位“胡须黄”大夫原是漳州城区很有名的画家。因其医术医德好,祖母对他很尊敬。“他听说我喜欢画画,要我拿一张画给他看看。我取来一张刚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一见就说画得不错,认为我有这方面的潜质。”王少华事后打听得知这位“胡须黄”正是黄稷堂。一老一少由此结缘。
已经念小学四年级的王少华,把所画的梅兰竹菊和《仙鹤图》挂到墙上,恰好被到村里行医的黄稷堂看到。一番鼓励后,黄老师当场示范讲解了一些图画的基本知识,及中锋用笔、墨分五色等基本绘画知识。这样,王少华断断续续地跟黄稷堂有所接触,直到高中毕业后,黄稷堂才正式收王少华为入室弟子。“其实我很早就想拜他为师,但先生一直在考验我,看我的灵性和人品。”
恩师教诲,言犹在耳。“画梅花,要中锋用笔;画兰花,要行云流水;鸟是蛋生的,先画一个蛋形,再补上头和脚;马是长方形的,先画一个矩形。再补上头、脚、尾巴……”王少华口述着老师的笔墨薪传。黄稷堂乃上海美专出身。从这些画诀片段,我们不难一窥其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技法,黄稷堂更侧重引导。“有时候画得不好或者犯了错,先生也不会打击我,而是循循善诱,让我大胆摸索尝试。”王少华说。
一个对绘画充满憧憬的少年渐渐步入丹青之门。1985年,其画作《飞舟竞渡》参加福建省体育美展,画作《听雨》参加省青年美展,书法获八闽青年首届书法征稿比赛三等奖。王少华23岁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吸收为会员。
聊着聊着,王少华捧出一个匣子,里面贮着一叠师友给他的信。泛黄的信笺很有些年头了,但信札内容依旧完好。1981年5月,黄稷堂应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之邀,赴京参加书画名家艺术创作交流。其间,他数次寄信给王少华。“这些信,我一直珍藏着。”王少华找出一封信,展开来交给我们。这封钢笔信前面琐屑地谈及食宿等情况,未尾有这么一句话:“你要天天作画,以后应有希望,切勿疏懒。”王少华指着字迹释读着,昔日的温情再次涌上心头,“那时,老师兴致颇好,畅谈着外边的感触,也不忘督促我用功。”
王少华将信折好,放回匣子。记忆并未随着信匣关上的“啪嗒”声被封存。黄稷堂1985年谢世,临终前念念不忘徒弟前途,写信拜托著名金石家周哲文帮忙解决王少华在漳州画院的编制。此事最终有了结果: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下,王少华被录用为当时的国家干部,正式成为画院画师。
理念·风格
在黄稷堂人生最后几年,王少华侍奉左右,将老师的绘画技巧和理念领悟透了,尤其是稷的灵动笔墨,他更是洞悉于心。
王少华转益多师,与沈耀初、姜宝林等先生也多有交游获益。1982年他结识沈耀初,以四尺画作《白梅》请教,颇得嘉许。上世纪80年代,姜宝林数次莅漳,王少华追随左右,牵纸研朱,体悟姜门风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王少华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得到广泛认可,1997年出任漳州画院副院长,而后成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王少华的大写意花鸟多用灵动简练、遒劲酒脱的线条塑造物象形体,注重水墨的运用和墨色层次的铺叠,让墨彩富有变化,故作品雅致清爽。对于写意观,王少华自有一番体会:“中国画的写意性在于展现画家的灵性,体现主体内在精神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使画家遣性情而运笔墨,赋予自然生命最本质的描述。”他认为画画需抓住三个要点:“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相互印证”。
“自以为是”不是狂妄自大,而是要“敢”——敢于遵从内心、敢于表达自我。王少华解释道:“学的时候什么都要学,画的时候什么都要抛,该怎么画就怎么画。”
关于“先入为主”,王少华进一步阐释:“自持已见,一意孤行。孔子曾言:‘君子不器’。君子不会轻易地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绘画也一样,要有自己的见解。”
“没有‘自以为是’,一定不敢画;没有‘先入为主’,一定画不出来;但最后画得对不对‘相互印证’。”王少华说。
绘画是心手相得的艺术。“西方绘画讲究设计,我们的写意画则是‘意在笔下’‘意随笔转’‘一笔生花’。”王少华缓缓起身,踱进书房,立在画案前。显然,他亟待露上一手。
拿出一卷宣纸,裁出合适的大小,压好镇尺。聚气凝神在笔尖,此时此刻,时空倏忽倒流,画者化身剑客,运笔如使剑,指力腕力臂力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笔锋与纸面一次次碰撞,墨韵晕开、墨色潺湲。观者屏息,生怕扰乱了这一亦真亦幻的纯粹。好在王少华自己会咕哝一声“这里再补一下”,才破了岑寂,观者也从意境中遽然回归,舒了一口气,而一从雨后修已诗意地呈现出来……
艺术是有地域色彩的。王少华长期生活在花果飘香的九龙江畔,秀美的风光、丰饶的物产,给他创作以丰富的素材和艺术灵感,成为画家“外师造化”的重要基础。作为漳州人,欣赏王少华的画作,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石造的拱桥、茂密的树林、清涓的溪流、朦胧的远山、闲淡的白云,是其笔底山水常见的主题,一派淳朴风韵、深邃意境。王少华的山水画有时用积墨法,点线缜密而整体通透,墨色浓重而明暗自然;有时不脱写生痕迹,看着重学几分款识。有时简笔勾勒、只绘风号的其个侧面,子人清新的管称。他不拘一格地调动着一切艺术手段,只为表现出自己的所见、所思以及对故乡的情愫。
志业·回向
如今,王少华已从公务员岗位退休,有更从容的心态投身书画志业。他还为原单位市人大的书画院发挥其专业特长,助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
到底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王少华说那个“爱”字他是做到了:钟情笔墨耕耘,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
“《珏庐》这个斋名,是黄稷堂老师给我取的。恩师以二玉相合为一‘珏’,寄意我虽有玉质,仍需雕琢。正如《诗经》说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始终铭记他的教诲。”王少华将稷翁去世前几天给他题的斋名制成匾额,悬于宅门,以此提醒“吾日三省吾身”。
变化气质,陶冶性灵。近年来,王少华不断有佳作问世,其水墨鸬鹚、白鹭尤为世人称道。前不久,我们在其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幅新作《双鹭》:并列的鹭鸶形态恬静,通透的笔墨衬出荷田烟雨的悠然。“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补上苏轼词句,画面顿时立体起来。顾盼有情——这不也是王少华与妻子琴瑟和鸣的写照?
珏庐之中岁月长。纵然年龄已没有“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豪兴,散淡光阴都在画里字里消磨掉也幸福。愿王少华且陶陶、乐尽天真,做个苏东坡念想的闲人,正所谓:“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王少華 字硕甫 号景雲楼主人 别署珏庐
漳州龙文上苑人。幼喜书画,得遇黄稷堂老画家,为入室弟子,心摹手追,传灯文脉。蒙其族叔公王作人厚爱,亲聆教益,涵润品格素养。后又转益于周哲文、沈耀初、姜宝林诸先生,拓展视野,承谆谆教诲,启迪良多。画喜沈周、石涛、八大、昌硕诸家,远宗王维苏轼,荆关董巨,数十春秋寒窗铁砚,用心砥砺,以古为新,融会贯通。以表现心中家园景物为擅,应物写意,自出机杼,独标神韵。形成山水简朴自然,花鸟清新高雅的艺术风貌。
主要作品:《不威自畏》参加中国对外友协1986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展”,《闽山幽居》参加福建美术家协会198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福建当代中国画展”,《峰高无坦途》入编“香港回文汇报”四十周年画册,《飞舟竞渡》参加85福建体育美展,《听雨》《蕉乡》参加85,86省靑年美展和中国画展,《菓乡晨曲》、《鸬鹚》、《啊~水仙》、《㬢》、《莽野》、《十里蕉林》等参加历次省美展及普京展等
1988年福建日报专访"漳州画院画师、画坛新秀王少华”,1995年福建电视台摄制“翰墨凝乡情一一漳州画院画师王少华”。
1997年任漳州画院专职副院长,2008年参加福建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成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至今
历经漳州画院学习工作,到过乡镇挂职锻炼,后任职于机关单位。一级调研员退休。曾任漳州市政协常委,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少华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