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野,1987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1998年参加由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组织的油画材料技法工作室进修班,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做访问学者。2012年应邀赴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捷克、西班牙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考察,2014年赴英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考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民革画院副院长,秘书长;王镛寸耕社社员、岭南美术馆签约画家、新疆油画学会理事、新疆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新疆土木建筑学会学部委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南昌、威海、珠海、深圳、广州、乌鲁木齐、和田、吐鲁番等地举办个展,数次全国联展、巡展。作品多次刊登《美术》《美术观察》《油画界》《中国油画》《油画家》《美术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个人画集多部;作品在全国各项大展中曾获金、银、铜、优秀奖。作品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多家媒体网络及官方网站进行报道。
卢野,1987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1998年参加由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组织的油画材料技法工作室进修班,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做访问学者。2012年应邀赴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捷克、西班牙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考察,2014年赴英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考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民革画院副院长,秘书长;王镛寸耕社社员、岭南美术馆签约画家、新疆油画学会理事、新疆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新疆土木建筑学会学部委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南昌、威海、珠海、深圳、广州、乌鲁木齐、和田、吐鲁番等地举办个展,数次全国联展、巡展。作品多次刊登《美术》《美术观察》《油画界》《中国油画》《油画家》《美术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个人画集多部;作品在全国各项大展中曾获金、银、铜、优秀奖。作品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多家媒体网络及官方网站进行报道。
《风云际会》
28x42cm 2003年
自然的灵性
——卢野的近期油画作品简析
傅查新昌
当我看到卢野的《龟兹印象系列》油画时,诱发出一种纯然无伪的解读冲动,但我过滤了新疆文化中的诸多表象性神秘因素,并没有费力去掩饰眼前是龟兹艺术中历史性的审美所指,而是经过美学判断和逻辑推理,立刻理解了其中的修辞符号。当然,卢野的探险性实验和新的表现形式,就在由线条、构图和色彩来建构的价值体系之中,而题目不过是用来证实他的文化印记而已。在这些系列绘画作品中,卢野撇开原有的文化整体性和历史逻辑,重新设计了作为边疆意象的修辞程序,既融进了共同善的文化记忆库,也有效地占据了观者的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这些作品的内涵十分复杂,暗示了一种神奇含义,在形式上获得了一种人文情怀的普世理想。
面对《龟兹印象系列》所展示的诡魅力量,我的存在突然变得荒凉。卢野的这些作品在特殊的信仰形式中自动陈述,因此审美阐释显得虚空而又毫无意义。为了确认我的审美判断,我必须由表及里地思考本质问题,忽略偶发的想象和瞬间的感受,抓住作品的题材、形式和语言,而且我未及确认画面上的复杂场景,就理悟了从线条、构图和色彩中洋溢出来的戏拟策略。后来,我注意到更重要的事实:卢野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者,正在与观赏者达成视域融合之后,他的艺术魅力正在浮出水面。
《龜兹印象系列之三十三》
81x100cm 2019年
《龟兹印象系列二》
140x160cm 2008年
不难发现,卢野跟描绘日常生活情景的刘小东不同,因为卢野关注过地理学意义中生长的植物,已经被符号解码或被春雨浇淋之后,开放成边疆人甜蜜的梦境;卢野还有别于画农民画出经典的忻东旺,卢野的水墨画像一棵奇异孤树的芬芳,让观者在神秘余荫里享受异域风情。这是他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意义深远的创新与贡献。他的书法艺术似乎抚弄着远古趣味的美学模式,有时像父亲在田野的播种,收放自如,有时像母亲把花朵安放在孩子的枕边,而他的艺术修养也像是天边外的阳光,在初冬的寂静里把观赏者吸引。
《龜兹印象系列之三十四》
145x145cm 2023年
据我多年的跟踪分析,在卢野较早的抒情风格和后续的艺术探索之间,存在着一种与描述性知识背道而驰的创作原点和逻辑起点。我说的“描述性”指的是以下两个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和原始意象。卢野最近在艺术领域的语言突破,与诸多新疆画家热衷于描述性的创作之间的区别,在于卢野能够多向度地呈现事物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人们看到卢野以油画、水墨和书法艺术融会贯通的个人优势,成为在中国美术界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那么依据年龄和年代而排列的名家,就给中国美术馆的常规性展览提供了一种虚假的统一性。
从单纯的解读与阐释而言,我的理解仅限于当代传统的视觉艺术,在可能引起争议的语境之下,我只能通过书生意气的重构行为,才能了解中国美术史上更为遥远而复杂的事物。许多新疆画家,也许都是最典型的写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新疆艺术中最早对陈丹青、杨飞云和罗中立的成就作出回应的绘画,还不如说是对绘画与其自身的崭新的地域特色,而又政治性实际联系的一种承认,表明了地域性、民族性、政治性和时代性的存在,以及绘画在现实中获得的特殊认可与相互依赖性。卢野为了保证其作品的地域性,似乎也向这条道路奋力迈进,他近期的主要使命与中国前辈画家的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明晰程度不一的思想联系。
《龜兹印象系列之三十七》
145x145cm 2023年
卢野崭露于中国美术界,自有他的文化能力和认知条件,但他的精神意图和文化策略,应该大于形式本身的创造。卢野练达的艺术探索,在于他找到了一种适合他自己的表现方式,这种方式既不是学院的规范积习,也不是前卫的玩世样式,而是从个人的生命中生发出来的心性经验。众所公认,在卢野整个创作生涯里,他的最高志趣在于通过智慧丰富其艺术经验,而我今天的审美话题,就是把他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应该说,卢野不是很关注当下流行的文艺思潮,他主要还是在学院给定的文化范围内,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表现领域。从他在最近创作的《龟兹印象系列》中,可以看出他在进行一种文化性的艺术综合,从构图、造型、语言等诸多方面,都能感觉到他在绘画创作上的优势与功力。
《龜兹印象系列之三十九》
100x140cm 2023年
在他的《沙尘暴》等大地艺术系列油画中,那种噩梦般的光影和富于人文情怀的色彩语言,都预示着卢野具有独立品格的语言要素,是从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的交叉融合中生发出来的。然而,在很多有关卢野艺术的评论和研究中,都没有关注他题材的多元性。事实上,多元性题材对卢野固然重要,但也恰恰在极富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边疆题材上,反映出他的创作是从追求艺术语言的本质出发,而不在乎语言之外的描述性内容。卢野善于将新疆文化资源作为形式的载体,与他对形式逻辑的敏感融为一体,使题材与形式只有同样的感觉特性,他将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了现代性审美视域,从而实现一种更具审美趣味的戏拟效果。
《龜兹印象系列之十八》
81x100cm 2018年
以我的情趣判断,卢野喜欢激动人心的日子,喜欢行走在高大的山中和积雪之上,这使他的感受力像鹰翅一样充满大气。他曾经喜欢明快与温馨的色彩,喜欢由臆想构筑的寺塔,龟兹美女狐媚的发辫,尘土积压的西域过客,而龟兹古国颓废塔楼那刺鼻的印度香,让我仰起脸看见天象间复杂的节奏,眩晕着倒向灵魂的原始情调。卢野的《龟兹印象系列》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文化印记和知识考古学式的深度描绘。在他的创作意象中,龟兹古城的双肩舒展,帝王的地盘开阔,太阳像金甲虫一样嗡嗡作响,偶然走进了金黄色的厅堂。在更远处,一个痴迷于信仰游戏的边疆人缓缓而来,犹如另一个忧郁的黄昏。在卢野的幻想中,一个龟兹古国的灵魂在闪闪发亮,而他脑海深处的那一段文化记忆,已被镶上诸种形态、线条设计、平面和色块。正是这种文化印记构成了卢野个性化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犹如精神的寓所,使卢野的题材获得一种精神高度与人性深度的归宿,从而远远超越地貌描述和现场记录。
《龜兹印象系列之三十》
100x100cm 2023年
到目前为止,卢野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龟兹印象系列》。他一反从前那种甜腻的抒情风格,把平缓的和谐、迅疾的笔触、跳跃的色彩和绣片的光线,以及对植物和美女的热情,都统一在充满戏拟和反讽的画面上。如果把卢野的艺术活动划分物理空间、情感空间和思想空间的话,那么他的前期作品在形式和题材上,都反映出在一个民俗风情领域内的物理空间与情感空间。真正能够推动他走出抒情风格的动力,应该是思想空间的拓展,文化视野的置换与审美标准的转移,给他带来了形式的巨大变化。《沙尘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例,它不仅仅旨在表现一种生态学忧患意识,还暗示了人的生命本质与自然的灵性,以及以形式和节律呈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的内在力量。
《高台民居二》
70x90cm 2019年
大地艺术是我所知的最纯粹的艺术,正是这种对富有灵性的自然的表现,孕育了一切吻合精神行为的思想。卢野的《沙尘暴》的诞生,象征着人类越来越黑暗的年纪,包括自然本身都紧张会面临同一个残酷的冬天。狂热的天意,似乎骤现予沙尘暴,而人类的诞生、死亡和胎记在大地上相互追逐,就像旧世纪和伪古典,仿佛被一阵强劲的沙尘暴踏破了灵光,千百万孤独的幽灵要把大地充满。这种情怀和态度,说明卢野实现了其风格变化的契机,除了善于分析自己的感觉经验之外,敏锐的色彩感受能力,也是他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因素。许多年以来,这是我不假思索的推测,艺术家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的精力用于如何使自己的眼光更为敏锐,知觉更为细致和深刻,同时在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上发现更为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回过头来看,卢野眼皮底下的绿色草原、铁青色戈壁滩和金色沙漠,纷纷骑在杂色驼背上,沙尘暴和远古的驼铃,映满了他的画布,像这个黄昏的一场电影。当我返观他以前的精美乏味的抒情意象和记录感觉经验的画面,觉得自己正在斜穿新疆大地,发现他隔着千年的时光,又能够点亮远古时代的景色,这让观者正好翻到新疆文化史的某一页。这足以表征他的艺术日益走向成熟,艺术语言越来越具有独立的品格。
(本文作者系著名文艺批评家)
2018年11月8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