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漆艺这个领域,他依旧在不断探索,也在培养着下一代人,传承漆艺文化,彰显家国情怀。
“人画一半,天画一半”
漆画《春和景明》放置在进博会主会场中方领导人休息室。画作长1.7米,高2.9米,采用全景式构图,祥云缭绕,水天一色,“三山两塔”、大榕树,以及白墙灰瓦马鞍墙头等众多福州元素尽收眼底。这是首届中国进博会福建省唯一一幅入选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漆画作品。
“这是我所有漆画作品中,做得最用心也是最满意的一幅。”周榕清说。他以传统福州景观入画,包含推窗望岳见江南的美好寓意,一改传统漆画色调偏暗的特质,以较明亮的色彩和轻松的画风统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用中国传统艺术方式漆画表现出来。
周榕清说,以春天的繁荣茂盛象征万物有希望有生机,是一个新时代理想的开始。
2018年6月,周榕清突然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到上海开会。这次会议级别很高,几位部委领导都参加了。周榕清接到的任务是“尽快拿出一幅漆画作品方案”,他这才明白自己要为“进博会”中方领导人的休息室设计大幅背景画作。
回忆《春和景明》的创作,周榕清感叹,漆画创作“人画一半,天画一半”,能顺利完成,也是天相助。
当时,为了表现大榕树树皮虬枝的斑驳质感,周榕清釆用天然漆厚涂自然起皱技法,大漆刮到漆板上,正常情况下半天内就能起皱,但是这次刷涂己经超过24小时,也用了人工加湿等各种方法,但大漆一点起皱趋势反应都没有。
周榕清开始有点着急,心想如果还是这种状况将影响整体作品效果和进度。心下无奈,走到门口长吁一口气,抬头望着蓝天白云的天空,打趣地与学生说了一句:“老天爷能下一阵雨来帮忙就好了!”因为大漆在潮湿的环境下干燥更快。
这句话刚落下15分钟左右,晴日转阴,滂沱大雨连续下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原来的灰色心情一下子明亮起来,周榕清马上跑到画边,看着漆慢慢地皱了起来。到了第二天再观察时,比原先预想的漆皱肌理效果更好。
周榕清事后感慨:“天公如此作美,哪有这幅画不能自然天成之理?哪有中华民族不能中兴,中华民族不能实现伟大复兴之理?”
对漆画来说,每一次易稿,工程量非常巨大。“虽然创作过程包含大量反复性的工作,但这是我自己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所以我很踏实快乐。每天的生活都与漆融合在一起。”周榕清表示,漆画目前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它来源于油画、版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因素的影响,还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关键还在于要创作出能感动观众的好作品。
周榕清创作漆画《春和景明》
心怀乡愁的底色
周榕清的漆画创作,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3年至2005年,重在表现对故乡土楼的乡愁、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5年至2008年,以土楼作为绘画语言的一种符号,结合传统山水画的的特点融合一起,表达他对天地人合的一种思考,代表性作品如《禅意山水系列》。
“第一、第二两个阶段,题材上相承相连,或许可以归为一种乡愁作品,即乡土摹写和山水的思索。”周榕清说。
第三个阶段,则是从2009年至今。由于对外艺术交流渐趋频繁,反过来激发了他对历史文化的多角度多侧面地重新认识,他开始从中国古代传统壁画中汲取营养,寻找新的漆画艺术载体,用自己的漆画创作对这天、地、人的思考进行着诠释。从源自故土的《土楼》系列乡愁作品,到《丝路妙音》系列作品,周榕清的艺术创作不断,对艺术追求和人类精神家园,仍然孜孜不倦地守望。
“周榕清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纯净和深邃。从自然家园到精神家园,这是周榕清作品的演变轨迹,他的作品叙述着一段段关于历史、民族和家族的记忆,叙述着对故园挥之不去的缱绻眷恋。”著名美术评论家、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林公翔评价道。
无论是什么时候,周榕清都有着心怀乡愁的底色。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离家求学的他,乡愁在画笔下成了一座座土楼。后来他离开祖国,前往东京艺术大学作客做研究员。在不同的国度里,他的乡愁更为浓重。
“在那里,我对中国的艺术反而产生更大的向往,我在思考中国要如何展示独特的艺术语言,要以什么样的题材作为东西方载体的融合,所以当时就选了一个题材——妙音妙系列。”
在东京艺术大学开办的展览中,他的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许多高级教授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而后在许多国际展览中不断呈现。
“我还有一大批作品已经正在完成中,我准备带着这批作品,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传播东方文化,用漆艺去表现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周榕清满是自豪地说。
激情所至,二十几年来,周榕清几乎每天早出晚归,有时为了创作夜不归宿,甚至连女儿出生、父母生病的时都无法好好地陪伴左右。
“我对艺术的钟情与至爱很少有人会理解,每幅作品我都把它们当成儿女,那种孕育和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只有自己才能深切体会。”周榕清感慨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艺术探索之路无疑是艰辛和困苦的。凭着勤奋与执着,周榕清自信,一定还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