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墨迹 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诏安
漳州台 袁莹莹:今天的《莹莹带您走透透》来到了福建与广东交界的国道大动脉,也是咱们福建的最南端,被人们称为福建“南大门”和“漳南第一关”的诏安~!作为“书画艺术之乡”,这里可是藏龙卧虎,所以我要随着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去寻找这些深藏不露的高人。
正文:唐宋年间,崇文风气从中原南下并扎根诏安,研习书画之风便在此历代传承。在诏安,随处可见书画交易街,精美工艺店、书画装裱店、艺术培训班等,构成了独特的书画商业群落。而书画城则是聚集书画爱好者的地方,这里悬挂的书画作品,不单是大师名家的专属,低龄孩童的书画作品也毫不逊色。眼前这位10岁的小女孩已经学画画2年了,你看她轻轻几笔,一只小鸟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漳州台 袁莹莹:你因为什么开始喜欢画画的?
小书画爱好者 徐欣悦:因为我家里爸爸买很多画册啊字一些书法作品,然后我每天都在看那些,然后就特别喜欢那些画。
正文:在诏安,舞文弄墨可不仅是艺术家的事,各行各业都有精通书画之人。工商局的林惠聪是一名普通的315工作人员,白天公务繁忙,回家后与爱人一起在纸卷旁来上几笔精美的工笔画,便是两人最惬意的时光。而从事多年护士工作的吴雪,每日都要面对各种病人与突发情况,工作压力大,储藏间改造的书画室便是她下班后最想去的地方。
诏安医院护士 吴雪:我每天晚上都挤点时间来画画,主要是陶冶情操,书画应该来讲是缓解我们的压力吧!
正文:来到诏安,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的,就是“沈耀初美术馆”。这座馆内藏有沈耀初先生各个时期的书画墨宝一百二十余幅。是全国名人名馆之一。
记者 袁莹莹:沈老前辈从小就喜欢“舞笔弄墨、点染丹青”,后来还得到名师指点,而且还到一所美术学校专门来系统学习这个美术。1948年的时候,跟他的朋友 去台湾求生求艺,机不逢时啊那时候海峡两岸隔绝交通,孤苦伶仃一个人滞台,教书谋生之余呢只有天天画画才能让自己开心一点,寄情于画,四十年如一日啊,退休后隐居山间农场还是不停地精研书画名家真迹。
正文:1974年,沈老先生获得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与张大千等被评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 由于怀念家乡故土,1990年,沈老先生带着画作到回诏安定居,开馆展览。
沈耀初国画美术研究会会员 许惠玲:沈老先生有一个优点就是他善于从别的画家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进行写形立意,比如这幅老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他应老朋友的要求画一只看不到眼睛的老虎,你看这个老虎看不到它的眼睛,正面朝上仰天长啸。
正文:由于诏安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出各级美协、书协会员多达500多名,直接从业人员2000多人。在人口不足2万人的梅州村,就拥有各级农民书画家200多名,并自发成立了梅州村书画协会。
梅州村书画协会会长 李锦明:以前是农民啦种田,有一阶段我自己跑到县城跟沈继文老师学习,学完我来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孙子都在写。
梅州村书画协会秘书长 吴顺平:我们这代人就很多报考美术院校,现在这边科班出身的也非常多,我现在也是老师,每年也带很多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从现在整个村可以说农民画家也好、专业画家也好,群体非常大,有这个氛围美术书法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文:漫步在诏安街头巷尾,无论是人们的住所、还是街边的杂货小店,主人们都会挂上几幅字画以示风雅。家家户户门前的对联几乎也都出于自家人之手,可谓是“家家挂书画,人人爱书画”。
记者 袁莹莹:在诏安,老百姓以文会友是家常便饭,人们不但传承着前辈们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更秉承了他们崇文重墨的精神,当今的诏安书画,称得上异彩纷呈,无论是负笈大江南北的学子,还是履诏的海外名家大师,都为诏安书画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在社会的发展中,焕发着新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