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他者”的技术和精神风物——对柯毅绘画的解读
文\顾浩
乡土画家的精神实质和技术实质应该是怎样?这是我近几年一直关注的两个有趣问题。柯毅,一位成长生活在闽南小城的画家,他用作品和经历,给予我疑问以真实而鲜活的艺术学和社会学双重阐释。
柯毅,福建漳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漳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漳州中山画院院长。他早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选,《淡淡的时光》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作品奖,《闽乡记忆》入选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获入会资格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漫步时光》入选首届中国插画艺术展……。
△《闽乡记忆》柯毅 国画2018年 尺寸120×210cm 入选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获入会资格作品奖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我与柯毅虽是大学同窗,但是毕业之后我们天各一方。三十年后的某天,在微信中无意看到一位福建画家作品,鲜活通灵的画风,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仔细赏读,方知是大学同窗“柯大侠”。
记得三十多年前,大学全年级55名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寝室紧邻。柯毅个头不高,满口夹杂着难懂的闽南腔,和其他高考历经磨难入学的老同学相比,他身上更多保留了中学时代气息。他平时手边一直夹着速写本和黑笔,到哪里和大家聊不了几句,就独自坐到一边双目犀利,凝神屏气,用纸笔捕捉眼前的一切。寝室串门,他那厚实实的速写本,无疑是同学们最愿意欣赏的,各位同学的小像、凌乱的画室一角、景德镇小街老巷、路边花花草草……,他用一支黑笔,只以纯粹线描,极尽随意朴实流淌,将大家可能日常看似平淡无奇的风物,演绎得有滋有味。
△《柯毅速写》1990年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那时候,熟识人中,“柯”姓确实罕见。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其中江南七怪之首柯镇恶,他武功高强、正直无私、豪迈慷慨、嫉恶如仇的性格,如一股旋风,征服了大陆数以亿计的观众。因此,同学们都习惯于将这位画艺堪称标杆的“小柯”,和那位圣人的“老柯”相联系,常直呼其“柯大侠”。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部分设计专业毕业生都加入南下深圳和广州事业发展的先行者,而柯毅却出人预料地回了闽南故乡小城。毕业后,他曾经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设计师,但是,小城里蜿蜒的老街老巷、悦耳的乡音,熟悉的面孔……一直是他魂牵梦萦。正因为他依然执著于青年时代的随看随画习惯,此后,再次出人意料的是,人到中年,他慢慢从公司经营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沉下心思专心致志地、彻底地、毫无顾虑地去追寻少年时代的绘画梦。柯毅义无反顾的乡土情结,这可能是所有熟悉他的朋友难以想象,更是难以理解的。
柯毅的作品,大部分是传统中国画,也有些是中西合璧的水墨画和彩墨画,还有些是卡纸速写,有些在速写本卡纸上保留了现场写生的大刀阔斧式即兴,有些在宣纸上随意留存了墨分五色的水色酣畅。在他的作品中,汇通了闽南版画和闽南漆器的格局和造型,混融了民窑青花画师日久天长积累的笔力率真,以及他曾经作为设计师的简洁明快的手绘风格。借助所有这些,他犹如一位老辣的交响乐指挥,平行了旋律的节奏上下起伏,驾轻就熟,并且激情四射地向观众演绎了恰到好处的乡愁旋律。
△《漳州和道工社仓库区写生》 柯毅 卡纸水粉 2021年 尺寸41×16cm
△《漳州长泰岩溪珪后村写生》 柯毅 卡纸水粉 2021年 尺寸41×16cm
《漳州古城》系列是他原乡情结的主线,小幅可能是直接写生而就,大幅可能是根据写生后期组合加工,大部分视角一如老城居民日常出行所见,部分作品视角取鸟瞰。然而,无论如何处置,他都举重若轻,浑然天成。大场景,他通常取俯瞰视点,以老街轴线为脉络,各式闽南式老房子成排,蜿蜒曲折延伸作为画面结构框架。老房子的高低错落,形式参差,新旧有别,斑驳点染,以及新时代出现的外墙空调挂机,闽南乡土岁月更迭的林林总总细节,被他如数家珍,在画面上一一全盘托出。小画幅,他通常取平视点,一如老漳州人的每日出行所见,老街上高低有致成排老房子沐浴在阳光中,远处高耸入云起重机下的新兴小区拔地而起。小街拐弯处,搭着五色凉棚的猫仔粥和肉粽小摊热气腾腾,大姐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旁边停着横七竖八食客的电摩和小卡车,行人们摩肩接踵。诸如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在柯毅这位原乡的“他者”眼中,却被表达得充满戏剧效果。
△《古城记忆》 柯毅 国画2019年 尺寸168×70cm
△《园峤来青 漳州延安南路》柯毅 国画2019年 尺寸98×180cm
△《漳州古城写生》 柯毅 国画2021年 尺寸15×45cm×4
再例如《菜市所见写生》彩墨,长度12米,由数幅拼合成整张。他自跋道:“画菜市场所见场景。闽南之地,物产颇丰,于菜市场可见一斑。蔬菜海鲜瓜果各式各样,多有农家自产,渔民所获,摆列于市场或街肆地摊,任人选购,方便又随意。今画其中三五组合,取其趣味也。”《菜市所见写生》画面中,海鱼、热带水果、蔬菜、葱姜,林林总总数十件,有聚有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构图一如最为朴实的铺陈,不事雕琢,却恰如浑然天成。造型兼工带写,草笔与工细并行,随心勾染中实质上是画者笔力的驾轻就熟,以及常人难以企及的熟练所铸就的潇洒和率直。正因为此,生活中那些可能已经被人司空见惯的无生命静物,却在他笔下被调动得生机盎然和灵性十足。数十上百物件,被点缀聚合在十数米的宣纸上,却如电影大片全景中的人物,个个生命鲜活,开合有度,姿态各异,不繁杂,不多余,不对立,一切都恰如其分,这可能也正是柯毅这个无为而为导演的高妙之处。
△《菜市所见写生长卷》 柯毅 国画2021年 尺寸 高33×长1200cm
柯毅绘画的精神实质,可能还根植于他原乡情结的眷恋,他显然也是一个善于巧妙碰撞乡土文化的杂家。在他的众多绘画中,总能感受到某种难以言明的、却清晰明了的文脉,各种他所痴迷的民间乡土元素,都可能被他信手拈来,在画面中如拼合七巧板一般纵横捭阖。
柯毅作品技术实质,无疑也是原乡的,他借助极富感性的对景写生路径,诠释了他作品恰到好处拿捏“技术”与“创造”的中庸,这也是他作为画家,演绎其当代身份的“无为而为”绝妙策略。
综观中西美术史,写生是为西方绘画根本基石,中国画并不排斥写生,但是更多强调主观处理式表达,这也正是康有为先生后来提出中国画衰败说的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美术学院几乎同时引进了苏联的西方绘画传统,写生被作为现实主义造型起步和进阶的必要路径。苏式教育系统中,对景写生,是画家技术成熟的前提,也是收集生活素材的手段,更是艺术创作深入推进的原动力,对景写生,诉求了画家的思维、眼睛、双手高度协同性。苏式写生训练,正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唯理性和客观性,因而,难免磨灭写生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尽管,柯毅在大学时代接受了严格的苏式造型教育,但是,他的写生,似乎与生俱来即积聚了技术个人化的叛逆。他的写生,以创造性和主观性的细线为框架结构画面,在此过程中,他会下意识地强调写生点线面的随遇而安和随心随性。因而,他并不刻意规范任何构成元素,只是让他特定时候的感觉在纸面上肆意交织和弥漫。这也是他写生乡土的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
社会人类学的学理曾经告知世人,关注某种文化,不能落入寻找奇风异俗的俗套,而要形成一种文化的互为主体性,在他人那里看到自己,在自己这里看到他人。“他者的视野”,就是对“非我”的认知判断,体现出学理的洞察,其中包含着作者特殊的、非同一般的宏观认识。与“他者”相对的一种主位“我”的视角,也就是对于“非我”文化认识的衍生,“我”的本位视角,带有明显的文化倾向性。从广义的社会人类学研究立场看,学科本身又强调研究者要从被研究者的视角,也就是“他者”的视角去理解“非我”的文化。
因此,我认为,与其说柯毅是一位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位驾驭绘画方式的社会学研究者。他以绘画,将自己熟悉的乡土风景“去熟知”,以“他者”好奇眼光去观察小城中的大千世界。在他的画面中,小城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和石破天惊。柯毅以乡土情结“沉浸”的精神,展示熟视无睹背后的充满未知好奇。他不依赖前人的判断和臆想,他只是尽可能用写生的现场经历,把握他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把一切他所认定的最为真实的、最新鲜的东西铺陈出来。并且,这种铺陈的方式是有序的,遵循着某种绘画技术本体逻辑性的语境。通过这种整体系列化的图像阐述,使观众能一目了然,乡土,作为完整社会、完整人的群体,是怎样在独具特色的地域方式中天长地久和生生不息。
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认知,柯毅是一位智慧的原乡“他者”,他绘画的精神实质和技术实质,在于面对司空见惯的原乡,他的看似平淡和木讷的画面阐释中,包含了作为“我”的观点、“我”的认识,以及“我”的美学价值判断。而这一切,却正是他作为一位原乡“他者”精神和技术的矛盾预设,以及他绘画的图像创造性史学价值所在!
2022年春节
作者简介:顾浩,清华大学艺术史论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