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山东大学(威海)美术系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委员
民进威海开明画院院长
渔村记忆
威海有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独特的地理位置,蜿蜒起伏的丘陵地貌,形成丰富多变的海岸风景。不知何时起,这里成了油画写生的热点地区,无数画家来此画海。海岛、海岸、海潮,渔村、渔港、渔民,纷纷奔上画布,涌入展厅。虽说作者不同,手法各异,但看得多了,也会索然无味。对同一题材一窝蜂式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灾难,没有什么比简单重复更折磨人的视觉神经了。
詹保国这些年也画过不少海,与别的画家稍有不同,他似乎一直在隔岸观“海”——画海,又与海保持着距离。他既不热衷表现风和日丽的碧海蓝天,也不热情讴歌渔民的勤劳勇敢,他的画往往就是色块与线条的狂欢或狂乱。你能猜到那是“海与船”,但不会同意是你看到的“海与船”。作为一个内地出生、成长、接受教育的画家,看到海会受到惊吓,对海边日光的曝照,空气的腥咸需要有一个生理、心理适应过程。二十年过去,詹保国慢慢融入客乡,画风露出了脉脉胶东风情。他不再费神探究大海的神秘莫测、变幻无常,也不热衷表现海上的极端天气、人为灾难。他悄然落脚到渔村,舒展开四肢,躺平了呼吸,感觉海风的和煦,体会渔船靠港的心跳。
烟墩角是个古老的小渔村,随着成群的大天鹅来此过冬,忽然成了旅游、摄影打卡圣地。长短镜头的焦距变换,追逐着天鹅,也改变着渔村。商店、饭馆、民宿,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打破了渔村往日的宁静。照相的越来越多,打鱼的越来越少。“花斑彩石”一年年风化,渔民一天天老去。詹保国继“失忆”系列作品之后,在此创作了有关“记忆”的系列。他对已经符号化的海草房缺乏兴趣,他要留住远去的渔火,以及与渔村有关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摄影只能是眼前的记录,绘画却能追忆往昔,假设未来。
没错,斑驳破旧的渔船还在出海捕钓,港口夜晚的渔火依旧星星闪烁。人影憧憧,男女错杂,时空叠加,意象繁复。说穿了,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场景,这是虚构编造,是作者的胡思乱想。可奇怪了,土著如我却不由自主地被带入,恍若白日梦,仿佛回到从前,又分明就是当前。能看到画面散发的烟火气,能感觉到人群的体温,以及欣喜、兴奋、平静、惆怅、困惑的情绪传递。生命活力无法编造,莫非这都是“写生”?艺术的主旋律永远是离经叛道,不同于生活,有它自己的真实。看似的不存在,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只有对现实进行超越和重塑,才能满足艺术家“说梦”的欲望。
“新表现主义”已进入古典话题,“新表现”却永远不会过时。詹保国一直以来受巴塞利兹、基弗等人影响,注重主题选择,强调主观感受,绘画中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注入。他最近这些作品仍然可以看到早期“新表现主义”的痕迹,甚至还有些“表现主义”影响的存在。他不是浅薄的“中西结合”者,而是“为我所用”的实践者。这些渔村风俗绘画,色彩沉着华丽,更像古代佛教洞窟壁画,笔触的厚重遒劲更接近中国书法。画面情景的荒诞并没失去视觉和谐,混乱中有逻辑,随意中有设计。比起“失忆”系列,画得放松了,画得更有绘画性了。看来,“表现主义”与“古典”、“波普”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既是渔村,也是世界。渔村的一滴海水,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就我的感受而言,詹保国这批尺幅不大的油画,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门,是他艺术道路的一个新起点。
有一种说法:互联网时代,不存在怀才不遇。这对文学无疑是准确的,网上的文字与纸媒上的没有差别。相比之下,呈现在互联网上的绘画,其还原程度会大打折扣,作品通常与图片相去甚远,有图未必有真相。油画,最好还是到展厅看原作。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