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读画:风月无边
2021-08-14 曾凡章
转瞬秋已至。

       时光真如手中这一把纨扇,拂摇间,叶飘花零落,溪水渐清凉。

      手中的这把纨扇,在数千年前的南北朝的朱梁画栋中拂摇过:"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至美的画面:楼阁帷房,一位温润如玉女子,在洁静的月光下,手摇着如圆月般的纨扇,临窗而立,清风细柔,洁净的纨素飘带,盈盈烛光映照,一片如霜花飞絮……从《千字文》流露出的"纨扇圆洁",字字珠玑,美得迷人心醉,美得宛如皎月当空,照得大地都是美好;


       手中的这把纨扇,在唐代丹青好手李思训的画卷中拂摇过。他的《九成宫纨扇图》,把我们的诗情画意,带到了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画作的山水画卷中。

       那一阙未央深宫冷寂,恬雅寂寥了多少风月;那一段山水风光无限,真如"湍濑潺湲、云霞缥缈"之景,人间烟火,金碧辉映;


        手中的这把纨扇,在诗人杜牧的情思中也逍遥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碧空明镜云天上,映照瑶池玉宫人。诗人宛如君子临风,画屏冷艳,桂花树下乘凉;莺声啼啭,萤火微光摇曳,璀灿星空如镜,长风拂过,志得意满;



       手中的这把纨扇,摇得最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当然是数江南才子唐伯虎了。他的《秋风纨扇图》,摇得美人如水、绰约如仙,摇得秋风鬟鬓、随风飘动,摇得秋波凄婉、宛然在目。

       最是画中的那一段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更是把人间舫歌舞榭背后的风景,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几多闺阁知音,几许消魂寸断;素绢尺长,画案情真。在才子佳人眼中,这秋风萧瑟中,这纨扇摇的岂只是春水风月啊,不都是"花自怒放月如明,几人能解得风情。"几分自嘲讥讽,也几多苦闷感叹;云烟过眼处,愁思系淡泊,故把忧愁作洒然罢了。

丝丝秋声,缕缕凉意,这般闲情逸致都在人世深浅处里。

        这深浅处里,有相传东晋的顾恺之曾画过《竹林七贤》里。一面是清泉茂竹、眠琴绿荫,一面是富贵繁华、歌舞升平;唯独民间疾苦,满地狼藉,又有文武相逐,乱象丛生。一腔怨艾堵塞于文人骚客胸中,如一盏盏孤灯残影,飘逸倏忽就灭于黑暗中。

        君不见,歌词春色为谁填,繁华落尽是萧瑟。也是,这千年煌煌巨作,早已淹没在遥远的时空里,烟消云散,空留余音;


        这深浅处里,也像是韩熙载的《夜宴图》,权可倾国长安月,日日声色西厢中。是一种宫廷管弦奢糜,诗酒歌管,极尽奢华,又是蛰居深院侯门,愁绪满怀,也是满眼现世怜悯风雅。

      直叹得,只当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且去望天上云卷云舒,荣辱不惊。


        这深浅处里,有风流千古王羲之的书法名篇《兰亭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读来有如一卷纤秀白描,闲淡中透露着一份遥远冰心清洁的诗意,是穿越千年的魏晋风骨;自是一卷萧瑟世道烟雨中的一页逸生弥漫,风雅满目的一席梦境;


         这深浅处里,有七品芝麻官耳郑板桥《墨竹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墨韵于素绢纸白之间晕开,始知最后却全是人间辛酸。

        朝观秋山晚翠,夜闻潇湘烟雨。这七尺男儿,做得了官场现形生活,却抚平不了心中那一抹苦涩的人世岁月,终究是"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来得快意。


  这秋意浅浓,多少画堂夜深,砚池清凉;心事寂寥,玉鼎焚香。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的《临江仙》,有如文人画中的那一段留白,笔简意深,淡雅清新,留下了四目相对,芳心已暗许的心动。

        庭院深深,一枝杏花横斜。勾勒出诗人委绵婉转,蕴藏于内心的别致情愫;解开是词人比伤春更无奈的心结:凝视佳人的脸色,忆想起自己身世;看见亭台楼阁,想起秋风中的那轮明晃晃的圆月。

        有谁,当看到至真至美的"落花人独立 "之后,会不去"微雨燕双飞"爱恋一场呢。


         从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的《牡丹亭》想到了"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的《西厢记》。当时觉得只是才子佳人美艳至俗的故事,与世俗情人消遣取乐而巳。直到读罢陈洪绶《西厢记》木版年画插图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始觉一朝醒来"一个笔下写幽情",人世至俗至美莫过于此。

        常常会从老莲的画里,感受到了那种人物仕女风流妩媚之中,显露一种别样的古雅怪诞;直觉得一代王朝遗老,只是暂借丹青水墨,书写一幕漫不经意的夕阳黄昏的眷恋情色而已。哪知道这"悔迟"老爷傲兀不羁的个性后面,却有着非一般的脉脉脉俚俗温情,比世间才人更懂"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比谁人更解莺莺燕燕之风情,更将把红尘人世看得更清、看得更透。

       有多少,隔着迢迢红尘清规戒律,云烟缭绕两茫茫,站在彼岸,只是在红尘高枝上静静地想着、痛着。


只当秋意渐浓处,但是相思莫相负。这一场秋意秋味,注定是一阙红尘情歌里的深情对白,只把丹桂换了牡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熟悉的唐诗诵处,是江南水乡的秋夜风景和旅人的秋思秋愁,意境比纸笺绢素上的笔迹,来得更是幽美清远。

      唐人的诗,总是这么意韵深䆳,有如清风淡雾,朦胧透亮,松涛过耳,动静别致;有如看一幅水墨风情画,香氛弥散开来的是,钟灵毓秀,风流韵致;


      看元人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卷》,初看甚觉得是平淡简率之笔,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洁静的格调,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

      而细看才知,山峦起伏,笔迹细密柔和,山体皴擦显示了凹凸层次,然后用浓妆艳彩,浑染出诗意般的山峰,使之显得湿淋润融,草木华滋。

       人世的不期然的相遇,本身就如元人笔下的"华不注山"和"鹊山"两座山头,你站芳草萋萋的远处仰望着,她在树影婆娑的高处俯瞰着你。巧缘,有时仅是这样深眸对视着,唤一声,应一声,已是不可多得的、忘世绝俗的喜悦;


        《陌上花·有怀 》:"关山梦里,归来还又、岁华催晚……";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江草绿,柳丝长。钿车纤手卷帘望,眉学春山样……"

       这画面一页页地翻、一卷卷地品,原来这诗境画意,皆在红尘深处;

         ——多少缠绵悱恻心意,多少君子淑女深情,多少英雄豪杰悲壮,皆在翰华字里行间,皆在丹青水墨之间。

        也从此,有了诗意盎然的生机,有了人间烟火三味;可谓是:灵犀相通只一点,悠悠天地间……



——2021年立秋于厦门。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为瀚望号发布,不代表瀚望艺术网观点。
更多内容 阅读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