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璜,别署王璧,号艺臻,觉心居士。齋名蕴真好齋,蕴真古琴室主。一九五七年生,厦门人。文革后考取厦门业大第一批79届中文係学员,八二年考取厦门大学外文係。八九十年代曾经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赛。北飘多截,早年得到罗丹,余纲,张承锦等福建名家启蒙,后师从中国书法院博导张荣庆等先生。
曾任厦门职工书画协会主席,
厦门书协副秘书长,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厦门职工书画顾问,
厦门市罗丹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人大,厦门市政协书画室画师,
厦门美术家协会会员,
厦门美协山水画专委会委员,
厦门张晓寒研究会会员,
厦门诗词学会会员,厦门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思明老年大学书画教研组长。
福建省书画精品课程优秀教师。中国美术学院福建(考级)蕴真艺术工作室导师。
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第六届书法篆刻国展,全国首届行草展,二届,四届正书展,首届楹联展,新人展,中青展,全国刻字展,国际刻字展。
此后潜心游艺,较少参与赛事。曾多年游访古迹,写生绘事。书工诸体,于篆隶尤有心得。近年书法由汉碑及清隶之拙朴方正转为清劲秀润,结字典雅工稳,格调古质高雅。所作篆隶书法渗入近年出土的“中山篆”体融合秦代峄山刻石及甲金清隶,潜心自学,有异于当下时风,面目初具。
近年于花甲少年心态,重新参加展赛,2018年成为福建省第二届八闽丹青金奖前三甲获得者,福建省艺术节铜奖获得者,福建省第一届第二届兰亭展作者,荣获厦门市政府二届四届优秀艺术家,厦门市十佳书香门第。
从事书画教研三十多年,培养众多书画人才。著《王璧书画艺术心经卷》,隶书《大悲咒》,小楷《金刚经卷》,《吟香读画》集,隶书《道德经》,篆书《千字文》,篆书《心经》,《王璧自作诗稿》《王璧山水画》《禅悦,王璧朱砂佛像画》及论文廿十多篇。
王璧千禧曾历生命之苦难,始悟人生。辞职专注于艺术创作和教学。书画四十多年,品茗鉴古,亦痴吟香读诗,偶涉艺文与收藏鉴赏,多以好玩心态游艺,尝言好玩与好顽童之间只差一个我。常铃一印:花甲少年一璧哥,毕生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好玩而有趣的人。
中山王篆体书法艺术感思
文/瑞璜王璧
大约在战国时期,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二十世纪初大量带有文字的文物的发掘,人们逐渐感到目不暇接,一般人难以区别那些文字的艺术价值和其它价值。一九七七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地出土了不少带有铭文的器物(如中山篆王鼎、方壶、好口壶等)等,就是一例。当时考古学家多注意器物及铭文的历史意义,古文字专家则关注那些文字的形体和历史地位,对于其书法艺术之美就少有人问津,或是蜻蜓点水,一及而过,谈不上研究和继承,即使有人摹写铭文的文字,也是为整理汉字字形服务的。考古学家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中山王族墓和平民墓,出土文物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艺术作品中的珍宝。西汉时期中山国为汉景帝封庶子刘胜而立,刘胜与妻窦绾的墓葬位于满城县陵山。1968年考古学家对其进行发掘,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奢华,堪称一座壮丽的地下宫殿。八十年代我于考古专业杂志及我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的甲金书法中初涉中山王篆体,见到师友厦门著名书法家,厦门大学考古学专家吴孙权先生所示《文物》杂志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对中山王器物的发掘报告及其附印的铭文拓片的缩影照片,也试写此类风格篆书参加多项国内(国展与省市展)及国际。(中日厦门与佐市保两地书画展)和两岸展。但总感觉不够深入,书写上十分粗浅稚嫩,有明显流行书风,自己很不满意。后来辗转从北京所住的荣宝边中华书店购得一九一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守中先生撰集的《中山王口器文字编》,及网搜有关“中山篆”体铭文拓片的图片,便如获至宝,临习不辍。张守中先生对”中山篆”体文字的摹写较为精确,然所附拓片图版依然模糊不清。所以,我转向隶书的创作与教学。近些年,我重新开始临习古代经典书法,于唐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三坟记》《谦卦文》,再上溯临写秦《泰山刻石》,以及徐铉摹写的李斯小篆《峄山碑》,旁涉清代篆隶各家,分别研习与思考。同时,即学古人也学今人。先后翻读徐无闻先生于1990年代前后主编出版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以及《殷墟甲骨书法选》查找篆法文字,希望在古代《说文解字》基础上,有新的视野。目的是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后于婉转变化的汉篆亦时常涉猎,对秦权、诏版、殷墟甲骨文,篆刻印典也取法于用意,期于精宏。在临习中,我希望能体会“中山篆”体的笔法变化多样之美,体会粗细方圆并用,笔意灵活生动之气息,体会一笔之内就有行笔快慢粗细的不同之处。中山铭器有着自身的节奏,字里行间透出书写者技法的纯熟之态。其结构注重对称,字距、行距统一分明,很有当代审美趣味。从“中山篆”器方壶四面铭字数的安排,成对等的四个方块,终了正好写完铭文的最后一字,可见其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就篆体书法的点画而言,它象其它篆书一样,没有隶楷行草书体的点画形态丰富。但是在这较为单纯的点画形态(注意单纯不等于简单!)中求变化,难度更高,如果这高难度的点画技法问题能解决,其它便迎刃而解了书法的许多奥秘!因此学习“中山篆”体有高屋建瓴之功用,其意义和影响都很深远。徐无闻先生对新出土的中山王器铭文触字生情的态度和治学精神始终令我辈佩服之至。“相反,对于没有古文字功底的书法家来说,往往对新出土的吉金铭文等书法视而不见,或者望而生畏,或者人云其美,才恍然大悟,如此至多只能得其形式美的皮毛,何谈取其意蕴??而徐先生长期与古文字打交道,深谙其造型、书写等发展规律,又时时心追手摹,孰优孰劣,一展便知。"(陈道义语)。陈先生对徐无闻篆书的评论,让我深刻体悟与警醒。《书谱》曰“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若自身修养不够,何以发现、甄别繁花似锦的古代书法作品的艺术之美呢!
我书写的中山王篆书所选用的字体风格多是用此类作为战国时期,古老的中山小国当年所通行,而不被大多数人认识的文字。清代周星莲说:“临摹既久,则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的确,临摹一种书体只是手段,利用对这一书体的感悟再融以己意进行创新才是目的。我学习“中山篆”体书法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如同写甲文、小篆一样,不是停留在摹写的水平上,而是思考如何写出新意。正确理解到"中山篆”"体书法中抽象装饰点画的时代意义。如用笔注意整饬秀劲,加入行书笔法,线条曲势多,显得秀逸多姿灵气才可俱足。结体注意篆隶方正,打破书写中山篆体纵长形比例字型等等。古人所谓功夫在诗外,我觉得还得用功,书法仍在学习中。编印本书,一来应学员要求,二来征寻意见,以期花甲之年有新的提高,三是过去多是隶书类作品,今天汇编篆书作品,也算是阶段小结。本书篆书依据,主要选自《中山王方壶》及与战国商鼎铭文器有关文献。同时,也参考今人的篆书成果(如徐无闻及同门王茁的中山篆与当代书法家们许多创作范式)。试图根据历代篆书字体本源,尝试书写《千字文》,《孝经》,《心经》?《左传》及融合笔意的大篆作品,愿方家批评。
王瑞璜于中山公园蕴真齋好时己亥大雪后
陈玉贵:
"花甲少年"王璧兄身上始终蕴藏着少年旺盛的精力,和探索的精进。数十年坚持,在古文字的学习上收割颇丰,取法中山王丶峄山碑丶汉隶及伊立勋等诸家,又融入当代人乐于接受的修饰意味,让远古文字与新潮理念,在笔下融合碰撞,不可谓不大胆!欣赏了他出示的几幅新作,架构自然,气格渐阔,可观可赏!相信蛰居于厦门电商谷孵化园的王璧兄,将能孵化出更为羽健毛丰的自家书面。
云闲居主陈墨:
云山态度,庙堂气象!
谢伟东:
王老师别出新裁等疫情过后定登府拜读欣赏。我直言不讳,提几点仅供参考:从通篇布局看,列与列间隔大些,行基本不分,上下相连,似汉简效果;线条,可能为了写得轻松,有些略显软,干脆要么像甲骨文那样爽利有刀刻味,要么用行草书笔法,不求起笔收笔的工整,以避免写成类似美术字!当然,如果取斗方构图,少字数派,则可加粗笔划写成近美术字以具现代感。另外,这几年拍卖市场杨法的字受欢迎,可借鉴。
荣仁:
花甲少年(瑞璜~王璧) 能静到极致乃动止璧兄帖子就刚读。这年岁能这样卖力,确不容易啊!精神可嘉
宜尹:
王璧兄
篆书写出现代精致典雅风流意味,有创新内涵和体现学者风度,古朴意味似少了
耀进:
字造多种,微变,有出次,关鍵在和谐统一变化,处理得当。赞!
白磊:
很好,不容易,多年的磨砺终成正果!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