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惠民|NIU HUIMIN
字鉴,别号无为,1963 年生于河南内黄。1988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结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厦门东南国画院副院长,厦门书画院专职画师。
出版有《牛惠民山水画》、《当代中国名画家画集——牛惠民》、《中国当代国画名家牛惠民写意山水画精品》、《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收藏潜力的山水画名家——牛鉴》、《翰墨绘中华——牛惠民》、《行者无疆 --- 牛惠民》《神与物游 --- 当代中国画名家牛惠民》。策展人,主要参与策划“2006 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风华正茂—中国当代实力派国画家提名展”、“2011 厦门—全国当代水墨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传世丹青—首届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宋唐逸风—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时代情怀 ---2018 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等全国展览及采风活动。2017 年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厦门会晤夫人宴宴会厅,创作巨幅中国画《国之瑰宝鼓浪屿》。
近年来作品被国内外学术机构、新闻媒体广泛关注。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多地市政府、美术馆,日本、韩国、加拿大、菲律宾、台湾、香港及国内收藏界收藏。
文 | 牛惠民
绘画所要处理的问题无非就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中西绘画共同的核心问题。中西绘画形式上的不同,不至于他们面对的问题不一样,而在于他们处理的问题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卧游”的目的,决定了山水画不是一个静止的风景,如西方的风景画那样。“游”字提示出了山水画不是一个单一视点的风景,而是一个视点不断游动的、可供观者上下左右游动的画面。同时,“游”字还提示出了山水画不是一个仅供眼睛观看的美丽的风景,而是一片可以让观者心灵游荡于其中的空间。
山水画的这种特质,决定了山水画所要提供的不是自然的一个静止的片段,山水画要提供的是整个的自然。一幅山水画就是一个自然,一个天。唯有如此,才能让观者优游于其中。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一幅拥有一个自然、一个天的山水画呢?《庄子》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站在对象之外,是没有办法完全把握对象的。西方的“现象学”哲学同样有类似的讨论,即当主体和客体在互相分离的状态中,主体是没办法完全了解客体的。主体要完全了解客体,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主体进入客体,达到主客融合,在融合中把握客体。
山水画家在画中要表现出一整个自然,如果画家只是站在自然外面观察、研究自然的话,根据《庄子》和“现象学”的思想,这种观察和研究是不可能达到对自然的完全了解和把握的。唯有画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画家进入了自然的内部,与自然同一,才能达到对自然的完全了解和把握。因此,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作为主观的画家和作为客观的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应该是融合为一、主客一体、主客合一的,要达到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山水画这种处理主客关系的方法,决定了它与强调主客对立的西方风景的差异的根本性所在。
写 生 作 品 选 辑
《虎溪岩一瞥》 53x45cm 2020年
因此,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就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要“身即山川而取之”。其中这个“即”字最为关键,“即”字,就是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亲身到山川之中,才能把握住山川。郭熙说:“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虎溪岩寺见之》 53x45cm 2020年
”亲身置于山水之中,才能直面山川,对山川作直接的观照。山川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只有亲身置于其中,才能从远近、高低、上下左右等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同时,山川也是处于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中的。时间的流逝,带来了空气的流动,烟云的变幻,而这些恰恰是山川最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是山川的生命之所在,也是人们之所以喜欢自然的原因。
《鹭岛白鹿洞寺》 53x45cm 2020年
如果自然只是一个静止的片段的话,那么自然也不足以引入如此注目。正因为自然是流动的,人们才喜欢自然,并希冀透过自然来观“道”,因为“山水以形媚道”。因此,只有亲身置于这“四维”的山川之中,才能使自己融入山川之中,与山川合二为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创作出符合“卧游”的山水画。
《集美海滩》 45x33cm 2020年
《虎溪岩寺》 50x50cm 2020年
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提出了“场域”的说法,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周围,都存在着它的“场域”,人们只有置身与它周围,才能感受到它的“场域”,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这种说法可以和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相互印证。
《鹭岛虎溪岩》50x50cm 2020年
《鸿山一角》 58x47cm 2020年
一个事物是不可能单独的、静止的存在的,它总是在和周围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存在的。例如一株山中的桃花,如果将其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公路旁边,树还是那棵树,但那种感觉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整个“场域”都改变了。
《上罗溪涧》 45x33cm 2020年
《上罗新貌》 45x33cm 2020年
同样地,一个人亲身到深山中赏桃花,和一个人在家中看关于这株桃花的照片或影响,那种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自然中“场域”的存在,决定了一个山水画家要不断地使自己置身于自然山川之中,感受流动的自然生命之气,融入自然,才能创作出可以“游”的、“天人合一”的山水画。照片顶多只能作为一种很小的辅助作用而已,不能取代现场的感受。
《华岩故里》 45x33cm 2020年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那些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无一不是行万里路、遍游名山大川、接受烟云供养的。黄宾虹一生游遍中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几无不至,正是这样的置身自然,使得他的画中烟云变化、生气蠕动,可以感觉到自然的生命。
《竹岐居隐》 45x33cm 2020年
《碾坑雅集》 45x33cm 2020年
在西湖畔他的故居的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的是靡雨中的青城山,那种青山湿润,雾霭溟濛的感觉表现得非常到位。观此画,使人仿佛置于靡雨的青城山中。画家在画上题到:“青城山中坐雨,林峦杳霭,得图而归。”可见这是他亲身的经历。唯有如此的亲身经历,有“天人合一”的感受,才能画出如此达“天”的画。
选自牛惠民《谈山水画写生中”天人合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