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找寻黑白墨色中的极致表达
本报记者 焦雯
这一切在赵星的身上,都趋向极致——传统而极具书写性的笔法,与浸透着现实气息的题材选取;细腻传神的情态刻画,与疏朗写意的大笔挥洒;温润如水的南国韵致,与粗犷豪迈的西部风情……一个人的作品之中能同时集中上述特质已属特例,更何况,让这一切都趋于极致。
因此,许多初识赵星的人都会像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画家冯远先生一样,有些出乎意料:“本以为赵星像他的作品风格一样,应该是个清峻富有灵气的南方人,可第一次见到赵星还是让我出乎意外:面前这个身材气质人高马大、壮实魁梧的北方人很难让我和想象中的赵星对上号。”
虽然已定居厦门近20年,但生于北京、长于甘肃的赵星身上,依旧带着股子西北人的直爽豪放和一往无前。这或许也是他选择攀登
大写意人物画这座中国画领域高峰的原因:画人物,可得千姿百态,再无重复;大写意,方能恣意挥洒,酣畅淋漓。
画画:是梦想更是宿命
今年五十有三的赵星,习画已有四十余年。因为妈妈也是画家,赵星从小便觉得,画家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一支笔、一盒颜料,便能造出个梦一般的多彩世界。童年时,他最好的玩具便是妈妈的画笔,最爱看的书就是妈妈收藏的画册。自6岁那年开始正式习画,从此,他就再也没放下过画笔。
小学时赶上文革,每当学校停课闹革命时,赵星便进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临摹传统线描、连环画几乎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中学时,他在启蒙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中国画的入门技法,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均有涉猎。
1976年中学毕业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赵星与14个同学稀里糊涂地被派到农村,成了农民。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画笔,即使在看不到前路的日子里,他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经常凭借这一技之长到县里画宣传画,搞展览,“就是当个农民画家也行啊!”忆起当年,赵星说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未来,只是单纯的一心想画画。
第二年恢复了高考,赵星第一时间参加了考试,并凭借过人的才气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在专业方向上,他并没有跟随大流选择“洋气”的西画,而是坚持了自己钟爱的中国画专业。
因为文革刚结束,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涨,老师要求严格,学生们也精进钻研,而赵星又是同学中较为勤奋的一个。毕业时,品学兼优的赵星被分配到了当时最好的单位甘肃日报,担任美术编辑。此后的12年,他因工作需要画了大量的插图与连环画,奠定了坚实的人物造型基础。
写意:让有力量的笔墨迸射纸端
十余年的繁重工作,未能磨灭赵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希望深入下去,从事专业的艺术创作。三十岁时,赵星重新拾起国画创作,开始了第一次艰难的转型。“其实从素描、工笔画的画法转变到写意画还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有造型、构图的功底,用水墨语言表现作品又是另一回事。”赵星开始凭借自己的悟性,在实践中博采众长,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1984年起,他的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美展,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1994年,他调入厦门书画院,如愿以偿地开始专心从事中国画创作。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极高的悟性,使赵星迅速将西北的粗犷和南国的灵秀结合起来,造就了其水墨作品的灵动。北方人看赵星的作品,常常以为是南派,那种水墨淋漓的氤氲是一般北方画家难以表现的,而南方人看他的作品,却又觉得多了些南方画家少有的奔放豪情。
40岁那年的一场大病,彻底地改变了赵星的人生轨迹。面对了生与死的考量之后,赵星从原先的快意人生回归到了最质朴的生活之中,对人生、艺术都有了新的体悟。不再抽烟,不再嗜酒,不再参与无谓的社交活动,少欲寡言,深居简出,除了画画,还是画画。“杂念少了,更纯粹了。”赵星这样总结自己最大的改变,这场疾病,不仅没有成为赵星艺术生涯的绊脚石,反而成为了他专心创作的契机。自此之后,赵星加快了走向大写意人物画的步伐。
扎实的功底,独特的风格,很快为赵星在美术界内赢得了一席之地,各种奖项、名誉纷至沓来。连续五届入选全国美展,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优秀作品奖,入选中国美术出版界提名“中青年国画家50人作品特展”,被中国美术出版界全国近30家专业出版社联合推荐提名为“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国画家”……
追寻:拓展写意人物画的时代表达
观赵星的画,总觉得有股力量,有股热忱,几乎要迸发于纸端,在中国画里,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一种立体和有力度的表达,也很少能看到对现实题材和底层人物的直接关注。无论是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还是惟妙惟肖的情态表现,抑或是大笔挥就的衣饰、场景,总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若无极强的造型功底和笔下功力,断断是达不到此种效果的。而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本真的理解,也断然无法描摹出各类人物的千姿百态。
尽管已算是功成名就,赵星从未停下追寻的脚步,对艺术的求索,已成为他生命的终极主题。2011年,赵星被冯远先生选中进入在国家画院开设的高级研修班,据说这也是国家画院有史以来水平最高的研修班之一。两年来,在冯远先生的指导下,赵星改变了从前的一些积习,如画面力求更加完整,增加了冲击力与厚重感,进一步摒弃了画面中个别的琐碎和凌乱,增强了画面的骨力,人物形象刻画更具体、更个性化,也更加生动。
“他的人物画题材直接源于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情趣和人文情怀,这一点在时下显得较为难能可贵。赵星不仅创作能力强,而且作品感觉好,尤其对水墨语言的发挥具有极敏感的直觉力,笔调灵动,用线流畅。”冯远先生如是评价赵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张晓凌则认为,赵星的作品将北方浑厚的气象与南方朦胧的韵致,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赵星的笔墨兼取书写性和写实性,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这一点,保证了他在细节繁冗的写实场景中,洋溢出文人画般的灵秀逸致。”
赵星的绘画特别强调中国画笔墨的书写性、绘画性,他将西画比较科学的造型手法与中国画意向性的传统笔墨相结合,用明暗、透视、线条和大块的墨色来塑造画面的整体感、体积感,这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物画的表达空间。
“我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却也坚持中国画必须在传统的技法上来加以发扬光大,就像我们不能用唱歌剧的方法来唱京剧一样,失去了笔墨,中国画就等于转变了基因,也就不中国了。”赵星说,自己追求准确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刻画,意向的具有中国画书写性的笔墨语言完美结合的画作。
未来,作品的写实与书写性,以及气韵生动,仍将是赵星为之努力的方向——在黑白墨色中找寻一种极致的表达,已然是他此生不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