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藏经洞
画类:中国画、水墨
尺寸:60X60厘米
时间:2019年
读水墨画《藏经洞》
子希/文
绘画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如水墨画以墨境创造意识形态,形而上下,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的中国画。作为水墨画的常规形态,以黑白或灰之色主导画面或物象,是其本质特征,但并非一层不变的“宿命“,恰恰是对事物进一步的扩展和外延,促使事物更直接在“黑白或灰度”世界里呼吸到一种新生命,比艳俗色彩拥有更多的绘画话语权,更自动发挥其墨韵的“效能”。
这幅《藏经洞》水墨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以大块面的黑白灰分割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以常见的水墨表现技巧呈现,较之以往的画家作品是很少看到的一种创作技法和程序。带着一丝惊喜的期待,再次细看,果不其然,这是一副“有故事”的作品。作品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王道士发现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历史事实为创作背景,进行艺术创作。
《藏经洞》作品以笔墨表述“故事情景”在画家手中表现不俗,促使人们在更高层次的阅读中获得美感和意境。水墨画在构图上用了大面积的黑色搭起洞窟的框架,笔墨采用了虚实相破相生的手法,显现了洞窟中若隐若现的敦煌壁画。左边一只腾起的鸽子,打破了阴郁的气氛,增强了神秘感,促使画面有了动感,衬托洞中在微弱油灯下王道士发现藏经洞这一惊奇的瞬间。这么经卷瑰宝来源何处?我要做什么,怎么做?画面右侧,白色块面犹如一束聚光灯投射在故事主角王圆箓王道士身上,以轻快笔墨勾勒其身体弯曲前倾,拿着经卷,凑近油灯浏览,左腿半蹲,右腿在后绷直的情景,生动刻画了他面对藏经洞这个文化宝库迫不及待,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前的震惊、兴奋夹杂着一丝慌乱,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世界。人物线条牵丝引带,浓淡间施且刚柔爽健,笔到,墨到,形到,神到,凸显良好造型能力。
水墨画不仅以墨色出彩,还需要高度技巧和程序,如创作有物景或故事情节的作品,发挥水墨画的“广泛性”表现形式,是很多画家愿意去尝试的。可见一斑, 《藏经洞》作者在实践中竭力去探索和追求水墨的自主化和纯化性,用大黑、大灰、大白来强化视觉的冲击力,剥离那些遮蔽绘画的因素,突出王圆箓道士与藏经洞等水墨艺术本体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营造空间破碎感、割裂感,体现冷静的第三方视觉来看待王圆箓这个历史人物。这在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探索,无疑是成功的。